遇親人過世,應選擇助念還是超度?

 

轉載▼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b5473f0100la73.html

 

特別提示:本文是淨宗法師的答問,原始出處不詳,本博轉載自弘願寺 >> 文章中心 >> 熱點關注 >> 熱點文章,原文標題:念佛實用問答(五)疑難排解,本博轉載時有前後順序調整。連結位址:http://www.hongyuansi.org/new/Article/rdgz/rdwz/201009/2572.html

問:為什麼有人佛來接一次就走,有人要佛來接二、三次才走?


  答:願生心切的人,一見佛來,滿心歡喜,立即隨佛往生。願生心不切,掛念塵世的人,雖見佛來,心中猶豫:去還是不去?佛智鑒知,此人猶豫不決,即慈悲持蓮台等待;等此人決定,佛即將蓮台接此人而去;此人若退願生心,佛即隱沒;等此人再起願生心,佛即再來。佛之慈悲,無法比喻!如本集宗歸師、劉茂仲之往生。

  問:第一次沒有跟佛走,佛一定會來第二次嗎?

  答:不一定!若此人再次發起願往生心,佛必定再來現前。若此人退失往生心,佛亦不再來矣。

  問:若發現臨終人掛念世間,佛來又走,怎麼辦?

  答:臨終佛來,說明佛不違約,不負眾生;眾生自己不願去,說明眾生願心不誠,有負於佛。然事既已至此,欲求補救,必須:

    一、切莫哭泣強留。

    二、善巧安慰開示,幫助他放下世情,發起增上願生心。否則必定墮落輪回,想再遇念佛,往生淨土,難矣!如本集宗歸師、劉茂仲往生事例。由此也可知,臨終善知識開示助念的重要。


   問:為什麼臨終助念,往往易見佛、菩薩、蓮花等勝境?

  答:凡念佛之處,皆必有佛、菩薩、光明,但因為臨終為生死關頭,阿彌陀佛必放大光明加持臨終之人,加上助念諸人皆能懇切專注,同聲念佛,感應力大,所以易見。若其他場合能懇切專注念佛,也都一樣易見。

 問:同在一起念佛,為什麼有人見佛、見光、見花等,而有人不見?又所見也有同、不同?

  答:此因個人根性不同。一般來說,以下幾種人易見:

    一、禪定功深的人。

    二、喜歡打坐內心靜定的人。

    三、平日易於通靈的人。

    四、有陰陽眼的人。

    五、宿世有相類根機的人。

    六、兒童。

    七、與被助念者有特殊緣份的人。

 問:是不是能見到種種境象,說明修持好,功夫深?

  答:未必!如上有種種因緣可知。所以不能以見不見境界,作為修持好壞的標準,而應當老老實實念佛,見與不見,各隨根機、因緣。既不因為沒見境界而追求,也不因為見到境界而歡喜。平平常常念佛,最穩當,最保險,最殊勝。


  問:生前不念佛,專等死後請人超度,可以嗎?

  答:不可!有七:

    一、自己已死,不能保證他人一定會幫你請人超度。如不信、不願、不能等。

    二、即使有人幫請,不能保證一定能請到人。

    三、即使能請到人,不能保證不受干擾。

    四、即使無人干擾,不能保證超度之人夠誠夠專。

    五、即使超度的人夠專夠誠,不能保證你死歸何趣,業障深淺,能否感通。

    六、即使能有感通,不能保證感通大小,或從地獄超至餓鬼、從餓鬼至畜生、從畜生至人、從人至天,則猶在輪回,未生淨土。

    七、即使得生淨土,何苦怨枉去三惡道一走!何不現生念佛,生則蒙佛護佑,消業除障,死則高登九品,齊同不退。何況念佛只在一念心,不費時、不費錢。生不念佛,豈不愚哉!

 問:超度亡靈功效大小,有什麼說法嗎?

  答:以下三方面決定超度亡靈的功效:

    一、亡人善根的深淺。

    二、陽上超度的誠心。

    三、所用超度的方法。

  但亡人善根深淺,我們不知,只能從誠心和方法兩方面著力。方法以專修念佛最好,心則越誠越好,如此功效越明顯。如本集陸通燕念佛,母亡三十年,出地獄河,徑生淨土。

  問:請寺院念佛超度亡者,但路遠不能親至寺院拈香,怎麼辦?

  答:拈香不過是一種儀式,並不能增減功德、損益亡靈。香有三種:一、有形之香。二、無形心香。三、佛功德香。雖請寺院念佛超度,自己在家若更能以虔誠心,稱佛名號,回向亡者,即是拈最上佛功德香。既不費時費錢,又免遠途勞苦,又實實在在利益亡者。實比放棄念佛,遠途奔波,去拈那有形之香要超過千萬倍!

  問:助念與超度有什麼區別?遇親人過世,應當選擇助念還是超度?

  答:逢有親友過世,首先應該助念,失去助念機會,再做超度補救,時間離亡日越近越好。

  助念與超度,區別有四:

  一、物件不同。助念的對象主要是臨終、新亡之人,超度的對象為地獄、餓鬼道眾生。

  二、目的不同。助念的目的是令亡人往生極樂。超度的目的主要在脫離地獄、餓鬼道。

  三、方法不同。欲求超生淨土,其他種種法門難以見效,故助念一律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超度雖以念阿彌陀佛最好,但也有念別的佛菩薩、念經、念咒、拜懺、放焰口、做水陸法會等多種不同。

  四、功效不同。助念:因為多直接面對臨終者或亡人,念佛懇切,臨終人或中陰身可以隨教念佛;這樣容易感通,效果明顯。超度:因為故親死去時久,不在現前,陽上親眷心多淡忘,記憶模糊,難以懇切,再加惡道業障深重,受苦不息;這樣感通稍弱,功效稍差。

  :淨土法門是消業還是帶業往生? 

一、不論消業往生,還是帶業往生,都是阿彌陀佛的事。要消業也是阿彌陀佛為我們消,要帶業還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帶,我們毫無能力,自己消也消不了,帶也帶不動。我們只管念佛,就必得往生,不必在此作沒有必要的爭論。

  二、從佛一邊說是帶業,從眾生這一邊來說即是消業。也就是佛帶了我們的業,我們的業就消了。如同乘船,船帶了我們身體的重量,我們自己就如同沒有重量一樣,不會沉入水中。

  三、從我們這個法門的教理來說,是消業往生。眾生罪業如黑暗,阿彌陀佛是無量光,暗遇光則消。《觀經》說,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能消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善導大師說:“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名罪皆除”。

  另外,印光大師有解釋:帶業往生是指在這個世界,我們還是凡夫,身上還帶著凡夫的罪業,就此滿帶罪業的凡夫,乘佛願力,能夠往生,所以說帶業往生;並不是把業帶到西方,一到西方則罪業了無可得。我們的罪業如同空中一片雪,阿彌陀佛極樂淨土好象大冶洪爐,雪片不待靠近,早就化沒有了。

附錄:其它問答

99、問:為什麼念佛簡單容易,是往生正定業,決定往生;其它艱難高深的修行反而不是正定業,往生不定?

答:阿彌陀佛在未成佛前曾經發願說:如果有人念祂的名號而不能往生的話,祂就誓不成佛。現在既然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說明祂的誓願實現了,我們念佛當然一定能往生了。也就是說,念佛往生以阿彌陀佛的願力作為保證。其它修行雖然艱難高深,但因為沒有阿彌陀佛願力的保證,只靠修行人自己的力量,當然往生不一定了。比如乘船渡海,因為靠船力,所以既簡單容易,又決定能渡;假如要靠個人泅水,那就很艱難,即使有很高的技巧能力,也不一定都能渡過的。

100、問:怎樣是念佛信願具足,怎樣是信願不具足?

答:信「阿彌陀佛誓願不虛假,我只要念祂的名號一定能往生,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條件。」即是信具足;「此生非往生極樂不可」,即是願具足。
反之為信願不具足。

101、問:我念佛,但不知自己是不是信願具足,能往生嗎?

答:真願往生,決定往生。

102、問:為什麼念佛除了決定往生之外,還具有消災免難、增福延壽等種種現世利益?

答:阿彌陀佛名號之所以能令凡夫往生成佛,祂並不是空洞無物,而是具足圓滿無上功德。因為具有無量無邊功德,所以能消除業障、增長福慧。業障消除了,自然愈病延年、免災避難;福慧增長了,自然諸緣湊合、心想事成、有願皆滿。即使不知不求,也是自然、必然。

103、問:為什麼專念阿彌陀佛,比雜念諸佛菩薩,所得世間利益超勝?

答:一、專念勝過雜念。
二、彌陀勝過諸佛。
人的心力有限,凡有所求,必須集中心力,才有好的效果。俗話說:熟能生巧,心誠則靈。專念既誠又熟,所求無不遂應;雜念不誠不熟,所求難以相應。何況彌陀特別發願以名號利益眾生,稱為諸佛之王,所以專念阿彌陀佛勝過雜念諸佛菩薩。

104、問:為什麼人們一提到阿彌陀佛總是聯想到往生,而不太會想到現世利益?

答:這正說明了阿彌陀佛的偉大。因為現世的利益,一般的佛菩薩都可以滿願的,而往生極樂成佛這種最重大、最根本的利益,必須要專門仰靠阿彌陀佛才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所以一提到阿彌陀佛就想到往生,一提到往生就想到阿彌陀佛,也就成了自然了。但這並不是說念阿彌陀佛只管往生、不能得到現世利益。從道理來說,念阿彌陀佛連往生成佛的大利益都可以得到,何況現世的種種小利益呢?比如大臣有權改善囚犯的環境,但不能免除囚犯的死罪;國王可以免除囚犯的死罪,當然更可以改善囚犯的環境了。

105、問:既然念阿彌陀佛既然有這麼多的好處,從現世利樂到往生成佛都已全包全辦,那麼佛只說念佛一個法門就好了,又何必還要說那麼多的佛菩薩名號、經咒叫人來念呢?

答:這是因為眾生的根機各有不同,念阿彌陀佛雖然是最根本、最高超的法門,圓收圓超一切法門,但如果單單講說這一個法門,有些眾生一下難以契入。為了照顧各種根機的人都能得到他們想要的利益,同時也能方便引導他們最後都能念阿彌陀佛,所以有必要講說種種經教法門,介紹不同的佛菩薩。這就好像樓閣太高,一步難登,必須要有臺階一樣。不懂得這個道理,只能按種種法門修持,最後走到念佛,但已是繞了一個大彎;如果已經念佛,又知道這個道理,就只須專念阿彌陀佛好了。所以善導大師說「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106、問:為什麼同樣念佛,所得現世利益大小各有不同?

答:眾生根機不等,過去宿善、今世心行也都不一樣。比如同一太陽所照,樹木各有高矮。

107、問:為什麼只求往生、不求現世利益,所得現世利益反而超勝呢?

答:世間無常,無常故苦。只求往生、不求世間一切,其心完全歸投於佛,佛心最為歡喜,與佛心的感應也就最為通暢,蒙獲阿彌陀佛的加持也就最強,業障也就消除得最快。業障既消,即雖不知不求世間種種利益,自然能得種種殊勝利益。如果只是求現世利益、不求往生,甚至怕往生,心便與佛相隔,業障消除得就慢,所得現世利益反而微劣。比如在黑暗的房間,一心嚮往外面的陽光,一心想出去,因而把門窗都全部打開,這樣即使暫時有事,還呆在房間沒有出去,但屋子裡也更加明亮起來;如果只想呆在房間,不想出去,門窗半開半不開,甚至怕光太強,而用窗簾擋一擋,屋子裡自然也就不夠明亮了。

108、問:為什麼同樣生病而念佛,有的病好起死回生,有的病不好照樣死去?念佛治病到底是靈還是不靈?

答:眾生業感各不相同,念佛的心也不一樣,哪能要求結果一樣呢?
從業感來說,假如一個人壽命不當終,即使在醫學上認定為必死之病,經過念佛消業,也能起死回生;假如一個人壽命已到,雖然念佛,也不能保證他不死啊。
從用心來說,如果兩人都是命不當終,那麼一心放下、只求往生的人,往往能夠沉屙速愈;而心中多牽掛,只想病好、怕死不想往生的人,效果就要差了。

念佛原來不是專門為了治療色身之病的,所以也就沒有什麼治病靈不靈的問題。不過因為念佛能消業,業消有些病自然轉愈,因而時有治病之效。

佛說生老病死是苦,所以阿彌陀佛慈悲,發願接引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獲得光壽無量的自在身心,永免生老病死苦。念佛不必定治此世色身之病,但能醫治無量劫生死輪回的大病卻是一定的。

我們現世的色身是自己的業報之果,有人才念幾句佛,便想讓阿彌陀佛保證他身體健康、智慧超群、一切如意,不然就怪佛不靈,這是不合情理的。比如自己生產的汽車,材料全是破銅爛鐵,即使經過世界上最高級的維修站保養也不可能保證它上路不出故障;出了故障就怪維修站不靈,那就沒有道理了。阿彌陀佛說:「你的色身我雖能幫助維護,但不能負全責;若念我名號,我替你換一個金則不壞身,我就可以負全責,保證不病、不老、不死。」

109、問:生病了,怎麼知道自己命當終還是不當終呢?假如知道命當終,也就死心念佛求往生了;假如命數還沒有到,不是也可以請阿彌陀佛讓我病好嗎?

答:雖然不知道,但你念佛阿彌陀佛知道啊。所以不論大病、小病,都作必死想,念佛,一切交給阿彌陀佛。甚至平時無病,也做決定臨終想,這就是佛教所說的「無常觀」。如同駕車到維修站,專業維修人員一看就知道,如果車還有使用價值,就給予維修;如果沒有價值,就會建議另換新車,而不再維修了。我們念佛,色身只管交給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自然知道是繼續保養維修,還是要徹底更換。

110、問:本來生病將死,又有人教以念佛只求往生、不求病好。這樣會不會本來能好的病也好不了,死得更快?

答:不會!以必死的心念佛,只求往生,不求病好,萬念俱灰,完全專注於念佛,往往有不可思議的奇效:如果命不當終,就會業障速消,病苦速愈;如果命數已到,則雖然有病也沒有大的苦受,會安然順利往生佛國。不論病好不好,都有利益,這才是大幸事啊!

111、問:塵世事多,兒女放不下,念佛先求病好、不求往生,可以嗎?

答:可以向阿彌陀佛說:「我現在兒女還小,還需要我照顧,請佛為我做主,看我及兒女們的前後因緣,如果有必要留下來照顧他們,就讓我早日病癒;如果沒有必要,我就隨佛往生,兒女就拜託給阿彌陀佛,我也就放下了。」念佛人,不論何事,還是一切任憑阿彌陀佛的安排最穩妥,因為佛有五眼六通,能知過去、未來,清楚每一個人的業報因緣,會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做最好的安排。我們自己的想法未必是最好的,也許是不好的,所以可以向佛表達,但不必一定要如何如何。如果一定要執著自己固定的想法,反而會障礙阿彌陀佛的加持。

112、問:如果阿彌陀佛能把病治好、再接引往生不是更好嗎?不然讓人覺得多少有點缺憾。

答:這些都是以凡情測佛智。說來說去,都是我們太看重這個色身、以此為真的緣故。佛說生老病死苦,人生本來就是缺憾的。病治好了就沒有缺憾了?病好了還想能長壽,長壽了還要能富貴,富貴了還想子孫都發達……何時是盡頭呢?到哪一步才算沒有缺憾呢?在這裡,整個世界都是缺憾的,所以阿彌陀佛才讓我們往生成佛,那才是真正圓滿、沒有缺憾哪!至於各人何時往生、在何種因緣下往生,都有切合每個人最恰當的安排。

113、問:為什麼有人念佛求財得財,有人求財不得財,甚至反而虧本?其他所求也一樣,或有滿願,或不滿願。

答:求財得財有二:
一、此人福厚,如厚板可承重物,若有其財、有福消受,于自於他,皆有其益。佛智鑒知,而滿其願。
二、此人心性軟弱,過去善根,適於順度。若不滿其願,即便意志消沉,離佛越來越遠,善根不能成熟;若滿其願,能使信心增長,漸漸成熟,方便引入佛門。佛智鑒知,而滿其願。
求財或虧有三:
一、此人本當大虧,以念佛故,暗改小虧。此人不知,以為念佛仍虧。
二、此人福薄,如薄板不堪承重,若有其財,無福消受,或遭奇災,官司、綁架、斷命等,于自於他,皆無其益。佛智鑒知,不滿其願,求財不得財。
三、此人心性剛強驕慢,過去善根,適於逆度。若滿其願,反而增長慢心,於世俗越陷越深,迷不回頭;若挫其驕慢,則能漸漸回頭,信向佛法。佛智鑒知,不滿其願,求財反虧。其它所求,可以例知。

總之,佛智不可思議,各具誠心而求,所得各如其份,不多不少。如大地生長萬物,高矮大小,各各相稱,不多不少。

114、問:我虔誠念佛,為什麼病痛不能減輕?而《念佛感應錄》裡那麼多人都奇跡般地康復了?

答:一、過去業力難思,本來會有更大的病痛,因念佛的緣故,暗中化去不再受,只受目前病痛。
二、只求病好、不求往生,其心躁妄,難與佛心感通,效果便差。一心念佛消宿業,各得其利莫懷疑

115、問:很多人汽車洋房地生活得很快樂,顯然是社會發展的既得利益者。勸他們厭離娑婆,豈不是不合邏輯?是不是阿彌陀佛偏重於社會底層的人?

答:合乎邏輯。因為人生無常,人生是苦!豬貪草食之樂,遂遭殺戳之苦;人貪五欲之樂,而招輪回之報。愚者迷不知返,智者早求厭離。從人來看,有所謂社會高層、低層。彌陀來看,都是一層——苦惱造罪凡夫。佛心平等,不加揀擇,任何人都可以認為「彌陀最偏愛於我!」
富貴人當想:我貪樂富貴,極樂淨土純樂無苦,彌陀豈非為我!
窮苦人當想:我窮苦難堪,最望救拔。彌陀慈悲,拔苦與樂,極樂豈非為我!

116、問:為什麼平日不念佛的人,臨終或死後助念,也能隨著念佛而得往生?

答:平日不念佛,是因為有三種障礙:
一是沒有遇到善友給他說念佛,當然不可能念。
二是雖然遇到有人說念佛,但是不相信,所以也不念。
三是雖然也相信念佛,但被俗事纏身,總是拖延,所以也沒念。

現在臨死或已死,有人前來開示念佛,即除第一障;自己臨終陰境現前,或親歷死後不滅,便信佛語不虛、報應實有,即除第二障;平時拖累的妻子兒女、錢財事業等,此時放不下也要放下,經由善友開導,便能猛然醒悟,即除第三障。由此三障全消,所以能念佛,念佛即生。

117、問:為什麼平日念佛求生的人,臨終有突然不念佛不求生的?

答:這就是所謂的顛倒,但並非突然。說明他平日念佛求生並非從真心發出,只是說在嘴上。及至臨死,動真的了,又是怕死,又是捨不得妻子兒女等,便只想活命、不想往生。真願往生的人,越靠近死,越想往生,絕不至於顛倒,不想往生。所以念佛求往生要由內心發起,不要說在表面。

118、問:我遇到一個老修,得佛護佑,癌症手術後健康快樂,因此法喜充滿,逢人便勸信佛,還總是自謙說「我修得不好,離往生的條件相差很遠」,可是他到臨終的時候卻要吃葷腥,助念無效,為什麼?

答:這就是業障現前而顛倒了。這件事給我們很大的警惕和啟發,念佛往生本來沒有條件,他卻自己定出條件,認為差得很遠;這樣不順彌陀誓願,自立往生條件,臨終時是敵不過業障的。如果一心歸投於佛,老實念佛靠佛,放下自力執著,絕對不會發生這樣的事。說念佛千穩萬當,就是如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簡國城 的頭像
    簡國城

    簡國城的部落格

    簡國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