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懺的涵義

不著法師

附:大悲懺的起源




【善業當修 惡業當棄】

  禮懺者,禮拜三寶以懺悔過去所作的罪業。“懺”則懺除過去宿業﹑“悔”則不造未來新罪;所謂改往修來,善業當修,惡業當棄。亦即佛陀所說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如《地藏經》云:“凡夫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又云:“惡業結習,善業結果”。況且,自有生以來,念念不停,所結罪業重如大地,我們由三業所感之果報,若有實質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證明眾生造業之多,無量無邊。過去諸罪,現在眾惡,例如:我們在平常日用中,起心動念,所作所為;作善者少,作惡者多,與道相違。但業影隨形,除非不造業則已,造業則要受果報。

  如在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雖然成無上正等正覺,仍然要受三月馬麥之供,此證明業影隨形而不捨離。因為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一念迷真,在凡夫地,“莫問貴賤,罪相無量,或因三業而生罪,或從六根而起過”,妄起貪﹑瞋﹑痴,做身﹑口﹑意三業,因三業而招感果報。眾生由身口意三業,作諸過非;由惑造業﹑由業招苦。“惑”即三惑煩惱,“業”即善惡諸業,“苦”即生死之苦果。由此惑﹑業﹑苦三種連帶關係,而使眾生於三界生死中輪轉不停,永無休止。


【復本心源 究竟清淨】

  如何能消滅三業之過失?令我們復本心源,究竟清淨?歷代祖師﹑大德,注疏不同之懺法行儀規則,如《大悲懺》﹑《藥師懺》﹑《慈悲三昧水懺》﹑《淨土懺》等等,使行者依著懺法去薰修,懺悔宿生之罪業,今日志誠頂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祈求諸佛菩薩慈悲加護,未作之罪,不敢更作。使善業逐漸增長,惡業逐漸消除。依經中所載,懺悔有三種:

  一﹑作法懺。謂選擇一所道場(寺院),建壇場,禮請戒德法師,依律作法,自己坦誠陳述所造之種種罪孽,無有覆藏,生大慚愧之心。此時行者要眼觀壇儀,耳聽羯磨法(為行者說懺悔之法),心無餘緣,別無雜念妄想,就能產生“無作之戒體”表於心田中。故此懺悔後切莫再造,眾罪自然可以消滅。

  二﹑取相懺。謂昔日百里千里內,都沒有道場(寺院),沒有戒德法師可作羯磨法,自己就於晝夜六時,以清淨三業,向佛菩薩像,五體投地,如大山崩,發露懺悔自己所作罪業,運心觀想,三年五載,乃至一生,必期見光見華種種瑞相,而諸眾罪遂即消滅。

  三﹑無生懺。謂眾生所作一切諸業,皆從念起,但觀現前一念,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三處既空,罪福無主。所謂:“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前二種作法懺和取相懺屬“事”懺,無生懺屬“理”懺。“”則別懺身口七支(即身三,殺生﹑偷盜﹑邪淫;與口四,妄語﹑綺語﹑兩舌﹑惡口)所作之罪業,屬小乘法。“”則總懺意中三毒(貪心﹑瞋恨﹑愚痴)之罪行,屬大乘法。


【理事圓融 名真懺悔】

  小乘法中雖唯“事”懺,亦稍兼“理”,如取相懺中,期見光見華,行者必須心與真諦理相應故。若大乘法,必須圓修三懺,具最上根者,唯觀無生,便能頓超聖地,是隨眾生各根機利﹑頓而有所不同。“事”是助懺,如洗衣要加肥皂等;“理”是正懺,如洗衣純用清水。又小乘法中,雖然說是懺七支罪(身三﹑口四),而三毒亦必兼懺。以先降伏意業,而身業﹑口業方能清淨。又取相懺亦兼“理”,是依“理”而起觀,故此三種懺法,俱由“理”起,理能成事,“事”懺精誠,“理”方明顯,理事圓融,是名真懺悔

  如《慈悲三昧水懺》上卷中云:“如凡夫之人,舉足動步,無非是罪。又復過去生中,皆悉成就無量惡業,追逐行者,如影隨形,若不懺悔,罪惡日深,故知包藏瑕疪,佛不許可.?因煩惱故,所以起諸惡業,惡業因緣,故得苦果.是故今日至心懺悔。第一先應懺悔煩惱障,而此煩惱,皆從意起,所以者何?意業起故,則身與口,隨之而動。意業有三:一者慳貪,二者瞋恚,三者癡闇。由癡闇故,起諸邪見,造諸不善,是故經言,貪瞋癡業,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畜生受苦?意業既有如此惡果,是故今日至心歸命十方諸佛,求哀懺悔。”由此可知,事理相兼,事障既除,理性即顯。


【信解行證 涅槃妙果】

  現今很多學佛行者,往往閱讀佛經典籍,祇信佛理深奧難測,竟作學術研究或博學資料,將經語潤文著色,專執於“理”,而昧於“事”者,理亦不甚了知,捨事執理,並不著重禮誦薰修,常於考證推理方面鑽研,缺乏身體力行驗證。佛教必須經過真修實証的歷程,所謂信﹑解﹑行﹑證。信仰佛法,修學佛法,明白佛陀所說之法,作為自己身心的修持軌範,實現自心的清淨與自在;學佛的目的,是透過修行(修正自己的言行和品德),從而達到與佛陀一樣圓滿的智慧。所謂懺悔者,本是改往修來,滅惡興善;眾生凡夫居世,誰能無過,但智者先覺,便能改悔,愚者覆藏,所以罪障積習,不曉不悟,無有了期。若能慚愧,發露懺悔者,不單只是懺除過去﹑現在所造之業障而矣,最重要的是時刻警惕自己不再作惡,而廣修諸善,增長無量功德,便能成就如來涅槃妙果。

  然則如何至心歸命頂禮十方諸佛?求哀懺悔呢?

  依勒那三藏Ratnamati法師所言有七種禮:

  一、我慢禮:謂依位次,以無恭敬,心馳外境,五輪不具,如碓上下。即身雖禮拜,然無敬心,外觀似恭,而內懷我慢。

  二、唱和禮:粗正威儀,心無靜想,身輕急禮,或身惰心疲,或心散唱和而矣。又稱求名禮,欲得修行之名譽,詐現威儀,常行禮拜,口稱佛名,而心實馳外境。

  三、身心恭敬禮:聞唱佛名,便生念佛想,身心恭敬,精進無怠。口唱佛名,心存觀想,恭敬供養,而無雜念。

  四、發智流淨禮:達佛境界,隨心現量,禮一佛,即禮三世一切佛,禮一拜,則遍禮十方法界,以佛法身融通故。簡稱智淨禮,內外清淨,虛通無礙,諸佛之法身,本來融通,故一拜之禮,遍通法界。

  五、遍入法界禮:自觀身心等法,從本以來,不離法界,生佛平等,今禮一佛,即禮法界諸佛。自己身心等之法,不離本來法界,諸佛不離我心,我心不離諸佛,性相平等,無有增減,禮一佛,即通於諸佛。

  六、正觀禮:禮自性佛,不緣他佛,以一切眾生,本來各具圓滿佛性等真覺。又名正觀修誠禮,雖攝心正念,對於佛身而禮自身之佛也。以一切眾生皆有覺性,與佛平等,隨於染緣而迷失己性﹑自性﹑本性,認妄為惡,明知此理,則得解脫

  七、實相平等禮:前面六種禮法,有禮有觀,自他兩異,今此一禮,無自 無他,凡聖一如,體用不二,故禮拜觀想偈云:“能禮所禮性空寂”。以上所說的七種禮拜,我們平常禮佛﹑拜懺中,反省一下自己是以何種“禮”?據經中所言:欲為懺悔時,當起七種心

  一、生大慚愧心。我與釋迦牟尼佛,同為凡夫,現在世尊成道以來,已經數劫,但我仍然於生死道中輪轉,無有出期,以此為慚愧。

  二、恐怖心。我等凡夫身口意之業,常與罪相應,以此因緣,命終之後,應墮於地獄﹑畜生﹑餓鬼道中,受無量諸苦,以此為恐怖。

  三、厭離心。我等於生死之中,虛假不實,如水上之泡,速起速滅,往來流轉,猶如車輪。此身為眾苦所集,一切皆不淨,以此為厭離。

  四、發菩提心。欲得如來之身,當發菩提心,救度眾生,身命財寶,無所慳惜。

  五、親平等。於一切眾生,無分親,起慈悲念,無彼我之相,平等救度,以此心為懺。

  六、念報佛恩心。一切諸佛菩薩,往昔於無量劫中,為我等故修諸苦行,如此恩德,實難酬報,須於此世,發菩提心,勇猛精進,不惜身命,廣度眾生,入於正覺,以此為念。

  七、觀罪性空。罪性本空,無有實體,但從因緣顛倒而生,可知罪性,非內外,非中間,本來是空,故無實體,以此為觀。我們試想觀察一下自己,禮佛拜懺之時,有否有生起以上所說的七種心?是否如法禮拜?如法懺悔呢?



《大悲心咒懺法》:大悲懺的起源

  《大悲懺》乃代.四明尊者所撰。四明尊者居住於天台山,一生致力研究天台宗學說,所以在《大悲懺》法文中云:頂禮天台教觀四明尊者法智大師。就是撰述此部《大悲懺》法之人。因其所居住的地方是四明,所以後來被人稱為四明尊者,名字是法智大師

  此部《大悲懺》之發起因緣,為便利修行學道,於二六時中(晝夜十二時辰),能勤修懺悔,所以法智大師,就撰寫一本《大悲心咒懺法》。法智大師有感於娑婆世界之眾生,與觀世音菩薩特別有緣。所以就依照觀世音菩薩之大悲行門,著造大悲懺法。因為觀世音菩薩,在四大菩薩之中,稱為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因為菩薩以大悲心為行門,尋聲救苦。例如在《妙法蓮華經》上,釋迦牟尼佛對無盡意菩薩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因為觀世音菩薩,在此娑婆世界中尋聲救苦,所以與娑婆世界之眾生特別有緣。所謂:家家觀世音。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娑婆世界之眾生,常常祈求菩薩慈悲救護。因為娑婆世界是眾苦充滿。“所謂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娑婆世界之眾生,既然生長在眾苦充滿之濁惡世界,處身在痛苦逼迫之環境裡面,常受諸苦煎迫,所以眾生在眾苦逼迫當中,就希望菩薩慈悲救護。所以法智大師,就撰寫此本《大悲心咒懺法》,令眾生依懺法去修,藉著菩薩大悲行法加持,令到眾生業障消除,身心清淨,就是造《大悲懺法》之因緣。

  修大悲懺法之行門,與念佛是無異,同是求生西方淨土之修因,念佛是求生淨土;修禮大悲寶懺,目的亦是求生西方。雖然是懺除我們之宿業,現生之罪障,宿業﹑罪障既能懺除,令到身心自然清淨,得生蓮邦。因為觀世音菩薩,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座下的教化菩薩。所謂西方有三聖:即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觀世音菩薩,就是西方淨土之中一位上首菩薩,以其大悲心愍念法界一切眾生,猶其是對於娑婆世界之眾生,特別加護。所以在經中說:“眾生若能於一日一夜,受持觀世音名號者,是人能在夢中,見菩薩放微妙寶光,令行者三業清淨,悉皆順境”。因菩薩有此不思議之力,所以我們對於《大悲心陀羅尼行法》,要特別虔誠禮拜。因為在禮拜當中,一方面能懺除我們以往之宿業,另一方面能感到菩薩之慈悲加護,使善業增長。修禮《大悲寶懺》以廣東人來說,比諸其它地方更加禮敬。為何《大悲寶懺》在廣東人心念上這樣尊敬呢?因為,昔日鼎湖山二代祖明.宏贊律師與華山見月和尚是同參師友,當時在鼎湖山修建大悲壇場,集四眾弟子在此修禮《大悲寶懺》。如是經三七日(廿一日),至法會完滿當日,於壇場中供奉之一尊手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聖像放大光明,因此廣東人感覺得特別因緣殊勝。
-->
善業當修 惡業當棄】
  禮懺者,禮拜三寶以懺悔過去所作的罪業。“懺”則懺除過去宿業﹑“悔”則不造未來新罪;所謂改往修來,善業當修,惡業當棄。亦即佛陀所說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如《地藏經》云:“凡夫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又云:“惡業結習,善業結果”。況且,自有生以來,念念不停,所結罪業重如大地,我們由三業所感之果報,若有實質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證明眾生造業之多,無量無邊。過去諸罪,現在眾惡,例如:我們在平常日用中,起心動念,所作所為;作善者少,作惡者多,與道相違。但業影隨形,除非不造業則已,造業則要受果報。

  如在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雖然成無上正等正覺,仍然要受三月馬麥之供,此證明業影隨形而不捨離。因為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一念迷真,在凡夫地,“莫問貴賤,罪相無量,或因三業而生罪,或從六根而起過”,妄起貪﹑瞋﹑痴,做身﹑口﹑意三業,因三業而招感果報。眾生由身口意三業,作諸過非;由惑造業﹑由業招苦。“惑”即三惑煩惱,“業”即善惡諸業,“苦”即生死之苦果。由此惑﹑業﹑苦三種連帶關係,而使眾生於三界生死中輪轉不停,永無休止。


【復本心源 究竟清淨】

  如何能消滅三業之過失?令我們復本心源,究竟清淨?歷代祖師﹑大德,注疏不同之懺法行儀規則,如《大悲懺》﹑《藥師懺》﹑《慈悲三昧水懺》﹑《淨土懺》等等,使行者依著懺法去薰修,懺悔宿生之罪業,今日志誠頂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祈求諸佛菩薩慈悲加護,未作之罪,不敢更作。使善業逐漸增長,惡業逐漸消除。依經中所載,懺悔有三種:

  一﹑作法懺。謂選擇一所道場(寺院),建壇場,禮請戒德法師,依律作法,自己坦誠陳述所造之種種罪孽,無有覆藏,生大慚愧之心。此時行者要眼觀壇儀,耳聽羯磨法(為行者說懺悔之法),心無餘緣,別無雜念妄想,就能產生“無作之戒體”表於心田中。故此懺悔後切莫再造,眾罪自然可以消滅。

  二﹑取相懺。謂昔日百里千里內,都沒有道場(寺院),沒有戒德法師可作羯磨法,自己就於晝夜六時,以清淨三業,向佛菩薩像,五體投地,如大山崩,發露懺悔自己所作罪業,運心觀想,三年五載,乃至一生,必期見光見華種種瑞相,而諸眾罪遂即消滅。

  三﹑無生懺。謂眾生所作一切諸業,皆從念起,但觀現前一念,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三處既空,罪福無主。所謂:“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前二種作法懺和取相懺屬“事”懺,無生懺屬“理”懺。“”則別懺身口七支(即身三,殺生﹑偷盜﹑邪淫;與口四,妄語﹑綺語﹑兩舌﹑惡口)所作之罪業,屬小乘法。“”則總懺意中三毒(貪心﹑瞋恨﹑愚痴)之罪行,屬大乘法。


【理事圓融 名真懺悔】

  小乘法中雖唯“事”懺,亦稍兼“理”,如取相懺中,期見光見華,行者必須心與真諦理相應故。若大乘法,必須圓修三懺,具最上根者,唯觀無生,便能頓超聖地,是隨眾生各根機利﹑頓而有所不同。“事”是助懺,如洗衣要加肥皂等;“理”是正懺,如洗衣純用清水。又小乘法中,雖然說是懺七支罪(身三﹑口四),而三毒亦必兼懺。以先降伏意業,而身業﹑口業方能清淨。又取相懺亦兼“理”,是依“理”而起觀,故此三種懺法,俱由“理”起,理能成事,“事”懺精誠,“理”方明顯,理事圓融,是名真懺悔

  如《慈悲三昧水懺》上卷中云:“如凡夫之人,舉足動步,無非是罪。又復過去生中,皆悉成就無量惡業,追逐行者,如影隨形,若不懺悔,罪惡日深,故知包藏瑕疪,佛不許可.?因煩惱故,所以起諸惡業,惡業因緣,故得苦果.是故今日至心懺悔。第一先應懺悔煩惱障,而此煩惱,皆從意起,所以者何?意業起故,則身與口,隨之而動。意業有三:一者慳貪,二者瞋恚,三者癡闇。由癡闇故,起諸邪見,造諸不善,是故經言,貪瞋癡業,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畜生受苦?意業既有如此惡果,是故今日至心歸命十方諸佛,求哀懺悔。”由此可知,事理相兼,事障既除,理性即顯。


【信解行證 涅槃妙果】

  現今很多學佛行者,往往閱讀佛經典籍,祇信佛理深奧難測,竟作學術研究或博學資料,將經語潤文著色,專執於“理”,而昧於“事”者,理亦不甚了知,捨事執理,並不著重禮誦薰修,常於考證推理方面鑽研,缺乏身體力行驗證。佛教必須經過真修實証的歷程,所謂信﹑解﹑行﹑證。信仰佛法,修學佛法,明白佛陀所說之法,作為自己身心的修持軌範,實現自心的清淨與自在;學佛的目的,是透過修行(修正自己的言行和品德),從而達到與佛陀一樣圓滿的智慧。所謂懺悔者,本是改往修來,滅惡興善;眾生凡夫居世,誰能無過,但智者先覺,便能改悔,愚者覆藏,所以罪障積習,不曉不悟,無有了期。若能慚愧,發露懺悔者,不單只是懺除過去﹑現在所造之業障而矣,最重要的是時刻警惕自己不再作惡,而廣修諸善,增長無量功德,便能成就如來涅槃妙果。

  然則如何至心歸命頂禮十方諸佛?求哀懺悔呢?

  依勒那三藏Ratnamati法師所言有七種禮:

  一、我慢禮:謂依位次,以無恭敬,心馳外境,五輪不具,如碓上下。即身雖禮拜,然無敬心,外觀似恭,而內懷我慢。

  二、唱和禮:粗正威儀,心無靜想,身輕急禮,或身惰心疲,或心散唱和而矣。又稱求名禮,欲得修行之名譽,詐現威儀,常行禮拜,口稱佛名,而心實馳外境。

  三、身心恭敬禮:聞唱佛名,便生念佛想,身心恭敬,精進無怠。口唱佛名,心存觀想,恭敬供養,而無雜念。

  四、發智流淨禮:達佛境界,隨心現量,禮一佛,即禮三世一切佛,禮一拜,則遍禮十方法界,以佛法身融通故。簡稱智淨禮,內外清淨,虛通無礙,諸佛之法身,本來融通,故一拜之禮,遍通法界。

  五、遍入法界禮:自觀身心等法,從本以來,不離法界,生佛平等,今禮一佛,即禮法界諸佛。自己身心等之法,不離本來法界,諸佛不離我心,我心不離諸佛,性相平等,無有增減,禮一佛,即通於諸佛。

  六、正觀禮:禮自性佛,不緣他佛,以一切眾生,本來各具圓滿佛性等真覺。又名正觀修誠禮,雖攝心正念,對於佛身而禮自身之佛也。以一切眾生皆有覺性,與佛平等,隨於染緣而迷失己性﹑自性﹑本性,認妄為惡,明知此理,則得解脫

  七、實相平等禮:前面六種禮法,有禮有觀,自他兩異,今此一禮,無自 無他,凡聖一如,體用不二,故禮拜觀想偈云:“能禮所禮性空寂”。以上所說的七種禮拜,我們平常禮佛﹑拜懺中,反省一下自己是以何種“禮”?據經中所言:欲為懺悔時,當起七種心

  一、生大慚愧心。我與釋迦牟尼佛,同為凡夫,現在世尊成道以來,已經數劫,但我仍然於生死道中輪轉,無有出期,以此為慚愧。

  二、恐怖心。我等凡夫身口意之業,常與罪相應,以此因緣,命終之後,應墮於地獄﹑畜生﹑餓鬼道中,受無量諸苦,以此為恐怖。

  三、厭離心。我等於生死之中,虛假不實,如水上之泡,速起速滅,往來流轉,猶如車輪。此身為眾苦所集,一切皆不淨,以此為厭離。

  四、發菩提心。欲得如來之身,當發菩提心,救度眾生,身命財寶,無所慳惜。

  五、親平等。於一切眾生,無分親,起慈悲念,無彼我之相,平等救度,以此心為懺。

  六、念報佛恩心。一切諸佛菩薩,往昔於無量劫中,為我等故修諸苦行,如此恩德,實難酬報,須於此世,發菩提心,勇猛精進,不惜身命,廣度眾生,入於正覺,以此為念。

  七、觀罪性空。罪性本空,無有實體,但從因緣顛倒而生,可知罪性,非內外,非中間,本來是空,故無實體,以此為觀。我們試想觀察一下自己,禮佛拜懺之時,有否有生起以上所說的七種心?是否如法禮拜?如法懺悔呢?



《大悲心咒懺法》:大悲懺的起源

  《大悲懺》乃代.四明尊者所撰。四明尊者居住於天台山,一生致力研究天台宗學說,所以在《大悲懺》法文中云:頂禮天台教觀四明尊者法智大師。就是撰述此部《大悲懺》法之人。因其所居住的地方是四明,所以後來被人稱為四明尊者,名字是法智大師

  此部《大悲懺》之發起因緣,為便利修行學道,於二六時中(晝夜十二時辰),能勤修懺悔,所以法智大師,就撰寫一本《大悲心咒懺法》。法智大師有感於娑婆世界之眾生,與觀世音菩薩特別有緣。所以就依照觀世音菩薩之大悲行門,著造大悲懺法。因為觀世音菩薩,在四大菩薩之中,稱為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因為菩薩以大悲心為行門,尋聲救苦。例如在《妙法蓮華經》上,釋迦牟尼佛對無盡意菩薩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因為觀世音菩薩,在此娑婆世界中尋聲救苦,所以與娑婆世界之眾生特別有緣。所謂:家家觀世音。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娑婆世界之眾生,常常祈求菩薩慈悲救護。因為娑婆世界是眾苦充滿。“所謂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娑婆世界之眾生,既然生長在眾苦充滿之濁惡世界,處身在痛苦逼迫之環境裡面,常受諸苦煎迫,所以眾生在眾苦逼迫當中,就希望菩薩慈悲救護。所以法智大師,就撰寫此本《大悲心咒懺法》,令眾生依懺法去修,藉著菩薩大悲行法加持,令到眾生業障消除,身心清淨,就是造《大悲懺法》之因緣。

  修大悲懺法之行門,與念佛是無異,同是求生西方淨土之修因,念佛是求生淨土;修禮大悲寶懺,目的亦是求生西方。雖然是懺除我們之宿業,現生之罪障,宿業﹑罪障既能懺除,令到身心自然清淨,得生蓮邦。因為觀世音菩薩,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座下的教化菩薩。所謂西方有三聖:即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觀世音菩薩,就是西方淨土之中一位上首菩薩,以其大悲心愍念法界一切眾生,猶其是對於娑婆世界之眾生,特別加護。所以在經中說:“眾生若能於一日一夜,受持觀世音名號者,是人能在夢中,見菩薩放微妙寶光,令行者三業清淨,悉皆順境”。因菩薩有此不思議之力,所以我們對於《大悲心陀羅尼行法》,要特別虔誠禮拜。因為在禮拜當中,一方面能懺除我們以往之宿業,另一方面能感到菩薩之慈悲加護,使善業增長。修禮《大悲寶懺》以廣東人來說,比諸其它地方更加禮敬。為何《大悲寶懺》在廣東人心念上這樣尊敬呢?因為,昔日鼎湖山二代祖明.宏贊律師與華山見月和尚是同參師友,當時在鼎湖山修建大悲壇場,集四眾弟子在此修禮《大悲寶懺》。如是經三七日(廿一日),至法會完滿當日,於壇場中供奉之一尊手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聖像放大光明,因此廣東人感覺得特別因緣殊勝。

【全文完】
澳門佛教03期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簡國城 的頭像
    簡國城

    簡國城的部落格

    簡國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