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底峽尊者語錄摘要
庫、俄、仲三大弟子請教阿底峽尊者:讀經論與上師教導哪個更重要?
阿底峽尊者說:上師的教導更重要。
三弟子問:為什麼?
尊者說:雖然熟讀三藏,精通法相,若在修學過程中沒有上師的實踐經驗指導,就會變得人法脫節。所謂上師的指導,要而言之,即如何守住三戒,如何使身言意趨於善道,如此而已。
三弟子問尊者:什麼是修道之最?
尊者說:
悟無我是智者的最高境界,
馴服自心是修戒的最高境界,
為別人著想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時時觀察自己的心相是最好的教誨,
悟諸法性空是破除煩惱的最好藥方,
脫離世俗行為是最高的道行,
煩惱減少是最好的修行成就,
沒有貪心是最高的神通境界,
無吝嗇心是最高舍度,
溫柔平和是最高戒度,
甘拜下風是最高忍度,
放棄世事是最高精進,
心無造作是最高禪定,
對一切不執著是最高智度,
指出缺點是最好的善師,
切中要害是最好的教導,
守心與察覺是最好的益友,
疾病和魔障是最好的鞭策,
凡事順其自然而不強求是最好的做事方法,
使人入正道是助人的最好方法,
能使人心向善是最高的利他功德。
仲敦巴請教尊者:佛法最根本的東西是什麼?
尊者說:佛法最根本的東西是以慈悲心為核心的性空見。它就像萬靈妙藥,可對治一切煩惱。
仲敦說:為什麼有些自稱開悟了的人,其貪嗔心未減分毫?
尊者說:那些人是吹牛撒謊,真正悟空性者,已成聖人,不會有那種情況,提婆大師說,對空性進行思索,也能粉碎輪回之道。何況真悟?
仲敦問:覺悟空性有那些道行?
尊者說:悟空的道行全包括在六波羅密中。
徹悟諸法性空者,對身內身外諸物沒有貪戀心,故具有舍波羅密;對諸物無貪戀心,就會遠離罪惡行為,故具有戒波羅密;悟空去我執我愛而不生嗔恨心,故具有忍波羅密;對所悟之道饒有興趣,故具有精進波羅密;悟諸法性空而無可思念,故具有禪定波羅密;自他與諸物三者俱空而不生執見,故具有慧波羅密。
仲敦又問:只靠觀修性空就能成佛嗎?
尊者說:這所現所見一切,無非都是自心所生,心是明空,悟到明空是“見”,心常住明空之中是“修”,用明空心觀萬物為虛幻而修積二資糧是“行”。現在心中常觀想此事,就會在夢中出現此心境,若夢中出現此心境,就會在中陰中出現此心境,若在中陰中出現此心境,就能獲得最勝成就。
尊者住在聶唐時,有象那窮敦巴、巨敦、勒倉敦巴等三位藏地學者拜會尊者,請教正見。
尊者說:外道佛教,邪見正見有種種,都是無用的分別思想,人生無常,應抓緊時間,做點管用的事。
象那窮敦巴問:什麼是管用的事?
尊者說:修慈悲菩提心,關心天地間無量眾生,為眾生修福慧資糧,由此所產生的福報因緣願與眾生共用,並把這一切看做虛幻不實的性空相。
尊者返回孟加拉時阿裡王香曲奧請求臨別贈言,尊者意重心長的說了一段話,其中一句是:“只懂佛法不能成佛,必須依法去實行”。
仲敦巴大居士語錄摘要
有一次三大弟子請求仲敦巴大師賜教佛道的簡要修法。
敦巴說:人們成佛之道路雖有種種,但至關重要的只有一條,那就是與慈悲心融為一體的性空見。其中性空見是勝義菩提心,就是悟到諸法本性無生;慈悲心是世俗菩提心,就是對未悟眾生發大慈悲。修大乘佛教者,開始要使生起這兩種菩提心,中間要修養這兩種心,最後修這兩種心的成就就是佛的法身和色身。
修這兩種菩提心的方法簡要概括為三根、九支。
三根是:修心,積資,修定。
修心之要分三支:即無常觀,慈悲觀,二無我觀。
積資之要三支:供養上師,供養三寶,施捨法財。
修定之要三支:持戒,祈求傳承上師,身心處於寂靜狀態。
通過上述九支修法生起成熟勝義世俗兩種菩提心,從勝義菩提心生出法身果,從世俗菩提心生出報化二色身果,結出二果便是佛。
有位康地僧人請教二無我意。
敦巴說:從自己的頭頂到腳底,一一尋找哪一點是“我”?當你找不到可以指認出來的“我”,便是“無我”。悟到尋找“我”的思想意識本身,也無可以指認的自體,便是“法無我”。
又問:什麼是正見?
敦巴說:正見是認識到一切事物本來沒有物自性,沒有有無常斷等可以判定的本質,一切現像如夢如幻,而且這虛幻也是自己的心中所現,故對一切事相不執著,不關注,心不受牽制。
有一次仲敦巴看到一個轉經的僧人。
敦巴說:轉經也開心,但修行不是更好嗎?
那個僧人聽了此話,便去天天坐在經堂廊簷下讀大藏經。
敦巴又說:讀經開心,但修行不是更好嗎?
那僧人聽了此話後又去坐禪。
敦巴又說:坐禪也開心,但修行不是更好嗎?
那僧人聽了以後便去請教敦巴說:看來轉經、讀經、坐禪都不算修行,那麼什麼是修行呢?
敦巴說:丟掉今世的一切牽掛。丟掉! 丟掉!
布多瓦問仲敦巴大師:如何分辨佛法與非佛法?
敦巴說:
能抑制煩惱的是佛法,不能抑制煩惱的不是佛法;
反世俗的是佛法,合世俗的不是佛法;
符合經義的是佛法,不符合經義的不是佛法;
受善報的行為是佛法,遭惡報的行為不是佛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