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光明呢?
為佛菩薩大聲聞,為梵魔天諸釋等;惟願世尊大慈悲,說此神通所由以。
「為佛菩薩大聲聞,為梵魔天諸釋等」。是佛放大光明?是菩薩?是大聲聞、大阿
羅漢?為是梵天?魔就是欲界頂天
——他化自在天,就是魔。諸釋等,釋等,就是欲界的忉利天——釋提桓因這個
大福德神,是他們發出來這樣的神力,神通光明。「惟願世尊大慈悲,說此神通所由以」。
說明這個神通所由來,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這是總持王菩薩請問,這底下佛回答。
佛告總持王菩薩言:「善男子,汝等當知今此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
觀世音自在」。
菩薩,我們通常講,說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稱菩
薩。而這句話,真實地去考校這句話,這句話是特別地簡略。說這個菩薩,應該說菩
提薩埵,菩提薩埵翻作覺有情,就是得了菩提的有情。得了菩提的有情,譬如聲聞菩
提、緣覺菩提、佛菩提,三乘的菩提。聲聞菩提: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
阿羅漢果,他得了聲聞菩提了,他可以稱之為菩提薩埵。辟支佛也是,他也得了辟支
佛菩堤,也可以稱為菩提薩埵。但是底下加個摩訶薩就不同了,加個摩訶薩,就表示
是大菩薩。
大菩薩就是得無生法忍或者法身菩薩,到佛這些人。這是發了無上菩提心的菩薩,
那就叫摩訶薩,叫菩提薩埵、摩訶薩埵,那就不同了。可是我們歡喜簡略,就把菩提
薩埵、摩訶薩埵這八個字,變成五個字,變成「菩薩摩訶薩」,又變成兩個字,就是觀
世音菩薩、文殊菩薩,變成兩個字。
「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有一位大菩薩,「名曰觀世音自在」。前面列名的時候,
觀世音菩薩,也還是用這個名稱,這個地方加個「自在」,「觀世音自在」。這地方是個
梵語的,前面的梵語,和這個地方的梵語,就有這個差別。名曰觀世音自在。自在是
觀世音菩薩修道所成就的聖境的境界,是他自己的境界。觀世音,是觀世音菩薩大悲
心廣度眾生的境界。這是從兩方面立名字,合起來叫觀世音自在。
從無量劫來,成就大慈大悲。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
「從無量劫來」,很久遠,很久遠了。他「成就大慈大悲」,他成就了大慈悲心。
大慈悲心,初開始時應該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成就了大慈悲心,就是他那個無所得的
智慧裡邊,與大悲相應,能夠利益眾生,能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就是大悲心。說是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22
我們用一般社會福利的方式去利益眾生,也可能是用大悲心做的,但有可能是用有所
得的取著的心做的。若是有所得,有取著的這種心,那就不是大悲心,那叫什麼心?
叫愛見大悲,愛見大悲就是有所執著。他也發一點好心,為社會的災難發一點同情心,
去做這個功德,但是若大家去毁辱他,說你在裡面貪污了,你明知道他是沒有事,但
是就是要這樣講,他就會煩惱。他也可能因為這樣就退了,我不做這個事情。這就是
他心隨境轉,有所取著。
你若是讚歎他的話,你真是很好,你去救護災難,你讚歎,他心裡面會高興,歡
喜做這件事。你若毁謗他,他可能就退了,他就是被這個境界的影響,他的心不堅固,
這就叫愛見大悲。這個大悲心,就是有所得的境界,不能說是大慈大悲。若是得了無
生法忍的大菩薩,他那個無所得的智慧,這些冷熱的境界不能動搖他的,那是大悲心。
但是初得無生法忍的人,還有很多煩惱還沒有斷,還不如到法身菩薩比較合適,是個
大悲心的人。所以無量劫來,那麼長久的時間,才成就大慈大悲的心。這個大慈悲心
不容易成就,要久遠,那麼長久的修行才成就。
「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前面大慈大悲,說是慈悲心,這底下說他的大智慧境
界。這個大智慧境界,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陀羅尼我們剛才講了,就是特別殊勝
的念慧,能總持無量無邊的佛法,不忘失,叫陀羅尼。這個「門」怎麼講呢?就是無
量陀羅尼的門,它是成就無量陀羅尼的一個門,你要從這裡入,才能逐漸地成就無量
的陀羅尼。
究竟什麼是門呢?就是文字,文字是無量陀羅尼的門。就是特別擅長文學的人,
他能用這個文字,表達佛法無量無邊的義理。把它寫出來就是文字,用語言表達出來,
那就是說話。而他擅於做這件事。這個語言文字是以無量陀羅尼為門。
你查佛學字典,我們以前都是丁福保編的大辭典,比較是最好的了,最近幾年又
有更好的大辭典,但是你查這個陀羅尼門,沒有,我查了,他沒有解釋。那麼在什麼
地方查到呢?在《法相辭典》,在《法相辭典》才有這個解釋。它是出在《佛地經論》
上,或是《顯揚聖教論》上解釋的這個陀羅尼門。(筆錄者按:此處,錄音帶缺錄了一
小段)實在說起來,要到佛的境界才能究竟圓滿,這是佛的一切種智的境界。觀世音
菩薩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有這樣的大智慧境界。
為欲安樂諸眾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力。
佛回答總持王菩薩的問題,先說出來是觀世音菩薩放的光明,但是又讚歎觀世音
菩薩這幾種功德,一個是大慈大悲,一個是善能修習陀羅尼門。而成就大慈大悲也好,
修習無量陀羅尼門也好,都是「為欲安樂諸眾生故」。說是我們度眾生要有大悲心,你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23
光有慈悲心還不行,你還要有智慧的。如果你沒有智慧,你光是有慈悲,那未必能安
樂一切眾生,你做的事情,未必是能安樂眾生的,可能令眾生苦惱了。為欲安樂諸眾
生故,你要有悲心,你還要有大智慧的。而這個大智慧,這個智慧就是緣起的智慧,
觀一切法空,這叫如理智;觀一切法的緣起,叫做如量智。現在這個地方,善能修習
無量陀羅尼門,這是說緣起智。
在《優婆毱多尊者傳》上表示出一件事情,就是有些出家人,有一個比丘,他是
在寺院裡面做僧執事,給大眾僧做事情,做什麼事情?就是造房子,造僧房,造一間,
造一間。當然造房子是一件很頭痛的事情,那麼了一個時期,他就不高興,不做,不
做了,就辭執了不幹。不幹了,就聽說優婆毱多尊者擅於教人坐禪。於是乎他就背著
他的衣單,就來見優婆毱多尊者,來見他,就是表明來意,說我要隨著大師坐禪。優
婆毱多尊者說:「你到這兒來坐禪,跟我學禪,我有一個條件,有什麼條件呢?要聽我
的話,我說什麼,就是什麼,不然你不能在這裡坐禪」。說「是,我願意聽大師的教導,
大師叫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
優婆毱多尊者說:「好,你給我修僧房」。他本來討厭,因為做膩了,做僧房要同
人化緣,然後要再修房子,還要和工人接觸,這都是不容易的事情,優婆毱多尊者還
繼續叫他做這個事。他因為說好了要聽話,他只好這樣做。做到一個時期的時候,優
婆毱多尊者說:「好了,你現在不要做,到禪堂去坐禪」。叫他這麼做,一坐禪,不久
得了阿羅漢果。
這是什麼呢?優婆毱多尊者,你看他在和你說話,但是他是已經入了甚深的三昧
了,一看,你想得聖道,你還有所不足,你這個不足的地方要補充一下才可以,不然
的話,你不能得聖道。你看優婆毱多尊者傳,他有很多這樣的事情。就是他知道緣起,
你這個因緣,他要這樣的緣起;那樣的因緣,是那樣的緣起,他知道緣起。他這樣,
他真實地令你得安樂,不然的話不行。
我這話就說遠了,但是我認為還是有道理。我們就說印順老法師,他有一本書,
是《遊心法海六十年》。就是從他學佛法,到寫這本書的時候,他這個心就常在佛法裡
面遊,好像人在大海裡面游泳似的,常在佛法裡游。所以他到現在,有這樣的成就,
他有這麼多的著作,在著作裡邊,不是說這一套我不會講,找一找參考書,這一套就
講,不是。他是把印度的佛教認真地學習,他領悟了佛法的真義,回頭來看看中國佛
教,看看中國歷代大德的著作,天台宗、華嚴宗,中國的三論宗,中國的法相宗,中
國的禪宗,以及密宗。
回頭這麼一看,我們平常說:「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境之門者難與言」。他把
印度的佛教完全讀了,回頭再看中國的佛教,還很容易明白的,沒有什麼難。但是其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24
他的一些人就不行,對印度的佛教,不是太發心去學習,就是直接地我也看看,我講
《法華經》,把智者大師的《妙法蓮華經文句》看一看,把窺基大師的《妙法蓮華經玄
賛》看一看,嘉祥大師的《法華義疏》,我看看,然後我就可以講了,就是這樣子。但
是印順老法師不是,他有自己的思想,他為什麼有這個成就呢?他不去做雜事,不做
方文,也不去做知客,也不做監院,也不去做維那,他不做這些事情,他就是在佛學
院裡面,他是佛學院沒有住多久,他就在佛學院當老師了,就是講課。你請他做方丈,
他不去。這些事,他都不做。我們平常的人,你不請我做方丈,我要同你鬥,啊,你
就是要請我做,就是所見就小一點。印順老法師他不是,他就是把自己的精神、時間
完全用在佛法的學習上。
我讀他的書,我感覺他可能有無生法忍了,可能,是有可能,當然你說是虛妄分
別也可以,但是我也是有這麼一點感覺的。這就是緣起,他把他的時間能這樣用,到
今天他有這樣的成就。說我今天我去做方丈,我去當僧執事,你做了多少年,你就是
做多少年以後,對於佛法,你就恍恍惚惚的,真實要你去,你不要說別的,就是要講
《金剛經》的時候,因為你心裡面常在事上講,你不是遊心法海。你做方丈就是負責
大眾僧的經濟,你要解決這個問題。
做住持是幹什麼的?住持負責兩件事,一個是負責大眾經濟的責任;第二是領導
大眾要修行。可是現時代的佛教,做住持的多數是幹什麼的呢?就是只是和在家居士
聯絡得好一點,沒有經濟的問題。至於領導修行的這件事,我看都是平平凡凡的,沒
有遊心法海,這就是緣起。現在佛教是末法時代,原因也就在這裡,這就叫緣起。
優婆毱多尊者就是教人坐禪,教你得聖道,這就是一個緣起。他知道你這個人,
你缺少一點福報,你的福報還不夠,你想得聖道,也要有一點福報的。其中那上面說
有一個法師,有一個比丘來親近他,跟他學禪,原來他是大法師,常常為人講經說法
的,現在講久了,也不願意講了。願意跟優婆毱多尊者學禪,優婆毱多尊者也要這樣,
你來跟我學禪,要聽我話,說:「好」。說你再去跟人講經。不是你自己能知道。優婆
毱多尊者是大智慧。我看他是,若按智者大師的意思,優婆毱多尊者應該是超過阿羅
漢的智慧。
經上說到舍利弗尊者,他收兩個徒弟。這兩個徒弟,一個以前在家時,他的職業
是為人洗衣服。他出家以後,舍利弗尊者教他修數息觀,另外一位在家居士出家了,
拜舍利弗尊者做師父。他是做什麼事情呢?是一個金師。古代的金師,是燒這個金的
時候,要拉風箱。舍利弗尊者教他修不淨觀。這樣這兩個人用功修行很久,也不相應,
不相應就想不修行,我還俗。
出家放棄了五欲,然後修學聖道,修了這麼久,也不得聖道,沒有意思嘛!聖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25
沒有得到,有什麼意思呢,又放棄了五欲。我們又何苦這樣,就想要還俗。想要還俗,
這個事就傳到佛那裡,佛就把舍利弗尊者叫來,說你搞錯了。說是在家洗衣服這個人,
應該修不淨觀,金師應該修數息觀。方法你要這樣調過來,這時候把這兩個人的方法
調過來,說是你們變動一下,那麼一修行就成功了。
這就是要知道緣起,你為那個目的,而這樣子施設這個法門,結果他不能契機,
這就是搞錯了。而《優婆毱多尊者傳》上,你看他,誰來跟他學禪,他的方法都不一
樣,他就是有甚深的緣起的無量智慧,沒有這個智慧,是不行的。所以這個地方,釋
迦牟尼佛讚歎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悲心,還「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就是他能通
達無量無邊的佛法。這裡邊也就包含著他也是能通達無量無邊眾生的根性,能隨機說
法的。所以他又有智慧,又有慈悲心,才能安樂一切眾生的,為欲安樂諸眾生故。若
光是有智慧,沒有慈悲,那也不行,也是不能安樂眾生,因為他不想去度眾生。所以
有慈悲還要有智慧,這樣才可以的。為欲安樂諸眾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力」。這是
總持王菩薩問佛,說誰放的這樣的光明?佛說:「觀世音菩薩,為欲安樂諸眾生故,密
放如是大神通故」。
佛說是語已,爾時觀世音菩薩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向佛合掌,白佛言:「世
尊,我有大悲心陀羅尼咒,今當欲說。為諸眾生得安樂故、除一切病故、
得壽命故、得富饒故、滅除一切惡業重罪故、離障難故、增長一切白法諸
功德故、成就一切諸善根故、遠離一切諸怖畏故、速能滿足一切諸希求故。
惟願世尊慈哀聽許」。
釋迦牟尼佛在觀世音菩薩的道場裡邊,大眾集合以後,法會裡邊,密放神通光明,
照耀十方剎土。法會裡邊的總持王菩薩怪未曾有,就向佛請問,是誰放這樣的光明呢?
於是乎佛就回答總持王菩薩,說是這個會裡邊,觀世音菩薩為欲安樂諸眾生故,密放
如是大神通力。
前文大略地這樣說過了,這以下就是觀世音菩薩,說明他要演說大悲心陀羅尼呪
的原因。「爾時觀世音菩薩從」他的「座」位站「起」來。這樣的話,從表面上看,當
然我們很容易明白,就是他想向佛有所陳述,他不是坐在那裡,他從他的座位站起來。
但是我們的中國古德,從這個地方,就是又有一個深刻的意思說出來,就是說觀
世音菩薩,從第一義空那裡發大悲心,欲教化一切眾生,所以叫做從座而起。「整理」
他的「衣服」,「向佛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有大悲心陀羅尼呪,今當欲說』」。他心
裡邊有陀羅尼咒,這個陀羅尼呪的名稱,叫做大悲心陀羅尼咒。這個意思在前面經的
題目那裡說過了,說過了,可能也有人忘記了,也有人以前沒有來過,我再簡單說一下。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陀羅尼有幾種解釋,在這裡就是用咒的意思解釋。這個咒,是中國原來就有這樣
的字,也就是有這樣的呪。你有什麼特別的困難,用這樣的咒去祝願,它可能會有效。
中國原來有這種事情,也就是所謂巫術了。現在由印度翻譯過來這樣的法門,也類似
這種情形,所以也稱之為咒,但是在印度的話,就是叫做陀羅尼。
大悲心陀羅尼,就是這種陀羅尼咒,是從大悲心發出來的。相對地說,也有不是
大悲心說出來的咒。能說出咒來的人,一般沒有禪定的人不能說咒,就是要得四禪八
定的人,他可以說出咒來。他說出來的咒,當然也是有效力,不過是有限度的,也是
有條件的。有了禪定的人,他因為有定的關係,他心的力量強大。我們沒有禪定的人,
心的力量不如他力量大。
我以前也說過,譬如說這個牆壁,這個牆壁,我們從那裡走到那裡,他就有障礙,
便過不去了。但是有禪定的人,他坐在這裡,他的內心入了定以後,他心裡面作念:
這個牆壁是有若無的樣子,就像虛空一樣,那麼他就可以過去了,他就能從那裡走過
去,當然他要先作念,他先作念,他就可以從這裡走過去。他這個心,能有這樣的力
量,我們不行,我們不可以。
這就可以看出來,這個有禪定的人,心的力量大。當然這個並不是神通,還不是
神通。要是從這樣的禪定裡邊,修如意通,修這個神足通,修成功了,就不需要作念,
隨時可以牆壁、高山,都可以過去,入地如水,履水如地,都可以隨意自在的,心的
力量大。得了禪定的人,他就是說出一個咒來,然後他用禪定這個心的力量,賦予這
個咒功效,他說這個咒能如何如何,那麼這個呪就是有力量了,就是這麼回事。
但是佛教徒,發了菩提心的佛教徒,得了四禪八定,當然也可以說咒。如果是斷
了煩惱,譬如是得了九次第定,得了阿羅漢果、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了,他由初地、
二地,乃至十地,乃至到佛,他這個功德,到佛才逐漸地功德圓滿。這個功力也就有
深淺的不同,也都能說咒,也是一樣,他說出這個咒,他賦於它什麼力量,什麼力量,
這個呪就有效。但是如果不是聖人,你雖然得了四禪八定,你還是凡夫,你所說的咒,
有效的限度,是很低的。要是法身菩薩到佛的境界,那是不可思議了。
現在觀世音菩薩,他說:「我有大悲心陀羅呪,今當欲說。為諸眾生得安樂故、除
一切病故、得壽命故、得富饒故、滅除一切惡業重罪故、離障難故、增長一切白法諸
功德故、成就一切諸善根故、遠離一切諸怖畏故、速能滿足一切諸希求故。惟願世尊
慈哀聽許」。觀世音菩薩他有大悲心,他想要說大悲心陀羅尼咒,目的是什麼呢?一共
有十句,有十個目的。
第一句是:為諸眾生得安樂故。這一句是總說,其餘下面九句是別說。眾生有什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27
麼什麼樣的困難、苦惱,心裡面不安樂,為諸眾生得安樂故,所以要說這個大悲心陀
羅尼咒。什麼事情不安樂呢?就是第一個是病痛,有各式各樣難治的病。念這個大悲
呪,就能除病苦。得壽命故,有什麼什麼病,醫生不能治療,一般在有病的人來說,
就是沒有希望了。但是若是念大悲咒,他有希望治好。
這個在佛法裡面來說,佛法的目的,主要是令人轉凡成聖這件事,主要是做這件
事的。佛法在世間,目的是為了解除一切眾生生死的苦惱,得涅槃。但是眾生在沒得
涅槃之前,還有些現實生活上的問題,我有病,我很苦惱,佛菩薩怎麼樣怎麼樣照顧
我,所以佛菩薩就是也要有一個方便,是這個方便,就是說出這個咒,能除你的病。
得壽命故,我的壽命要死了,壽命短,我希望壽命長一點,也可以,念大悲咒也能令
你的壽命長。
得富饒故,這個富饒,說我生活困難,或者我沒有工作,有一些問題,你念大悲
咒,能使令你的財富豐足,念大悲呪有這種作用。滅除一切惡業重罪故,能滅除一切
的惡業。對於他人有所傷害,就是惡業,這種事情是一切賢聖善人所訶斥的事情,這
個罪過是特別重的。這種罪過,就是要受極重的惡報。
說是我現在沒有做這種事情,但是可能前生做過。說我今生也沒做過,前生有可
能會做過。當然這罪過,雖然造了罪,這個罪潛伏在那裡,它不發生作用,也好像沒
有罪似的。也有的人,一時地愚蠢,做過一些嚴重的罪過,尤其是對父母有些不合道
理的事,罪過是特別重的。或者是自己的惡心特別強,所造的惡業也是特別重。這種
罪是不容易滅的。現在若是能念大悲咒,滅除一切惡業重罪故。
離障難故。這個障難,即是障礙、困難。就是我希望做什麼事情,但是有障礙,
使令我不能做。譬如說我想打禪七,已經計劃好了,開始要打禪七了,中間有事情,
不能做。說是我計劃,要把《華嚴經》背下來,計劃好,要開始了,喔,忽然間有病
了,就不能念《華嚴經》。就是你想要做功德的事情,就是有障礙,使令你不能做,你
有困難不能做。或者做到中間,喔,不行,我有事情,不能做。若是想要放逸,有罪
過的事情很容易成就,但要你要栽培善根,就不行。那麼這些是障難。現在你可以念
大悲咒。
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故,成就一切諸善根故。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經論裡面說
這個白,白是清淨的意思。但是白對黑來說,黑就是惡法,就是罪過的事情;白法就
是有功德的事情。有功德的事情,明白一點說是什麼?就是五戒、十善。我不殺生、
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說十善,前三個也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五戒裡面的不妄語,在十善裡面
就把它分成四個,:不虛妄語、不離間語、不暴惡語、不雜穢語。不虛妄語就是不說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28
謊話。不離間語,就是不破壞彼此間的關係,你說出這個的話,對他們兩個人的感情
有破壞,叫離間語,這種話不要說。不暴惡語、不雜穢語。不暴惡語就是不說暴惡的
語言,不要隨便出口罵人,開口罵人就是暴惡的話。最後就是雜穢語,說出這種語言
很污穢,令人放逸的語言,你不要說。這些就是白法,你若說出這四種話,就是黑法
了。再就是意業有三種:不貪、不瞋、有正知正見,這也是白法。
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故,清淨的善法,對於自己,對於他人都是有利益的,能得
安樂果報的,這些事情就叫白法的功德。
成就一切諸善根故,這個諸善根,其實也是白法,那麼有什麼不同呢?可以分別:
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就是剛才說的五戒、十善的這些功德。諸善根就是在佛法裡邊,
修學無漏的功德,那麼就叫做諸善根,這樣子可以不重覆了。善根,譬如這個樹,它
有根,由根生出來幹、枝、葉、花、果。我們內心裡面有一種善的根,由此根能生出
來一切善法,這個根是什麼呢?經論上現成的說法,就是不貪、不瞋、不愚痴。無貪、
無瞋、無癡。無貪、瞋、痴,這是一切善法的根本。
當然這個無漏的善根,要有般若的智慧,去修學一切功德的時候,就都是無漏的
善根了。有般若智慧,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不取著,你做善法的時候,能夠不執
著,那就是出世間的善根;你若有執著,那就是世間的善法。所以在佛法裡面說這個
善法,一個世間的善法,一個出世間的善法。
世間的善法就是做這種事情很好,但是我的內心還有執著,我做了什麼什麼功德
了,你不如我,雖然嘴上沒有說,但是心裡面有這些分別,就在這種功德上面,生出
來一種執著心,生出來高慢心,也會引起種種的煩惱,也會引起一些煩惱的。
現在這個文上的意思,是說我們佛教徒,因為相信了有因果,有世間的善惡因果,
也有出世間無漏的因果。相信有因果的道理,就努力去修學善法。修學善法,我願意
去做功德,但是這個心還是不勇猛,還不是這樣做,不這樣做,就知道,哎呀!我這
樣不對,雖然不對,但是做不來,那怎麼辦呢?你多念大悲咒,你就能增長一切白法
的功德,你能成就一切諸善根的。世間的善法,出世間的善法,你都能成就了。大悲
咒能給你這樣的力量。
遠離一切諸佈畏故,怖畏就是恐怖。我們一般說,我們看見毒蛇,心裡有點怕,
看見老虎的時候,心裡也怕。其實我們有恐怖,看見毒蛇怕的時候,還不多,看見老
鼠也有害怕的,看見老虎也害怕。其實這種害怕還是少,我們常常有憂愁、憂苦的時
候,日常生活裡面,常常有憂苦的地方。譬如說我們沒有財富,心裡面就憂苦;有了
財富,又恐怕財富失掉了,這就是憂,這就是怖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種種的,你
有些顧慮的地方,這都是憂。所以這個怖畏,在語言上可能不常用,但是事實上,在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29
我們人的生活裡面,常常有這個怖畏的,很多很多的事。那麼念大悲咒,就能遠離諸
怖畏,能令你心得安樂、自在。
速能滿足一切諸希求故,其實除一切病,也是我們的希求,得壽命、得富饒、滅
除一切惡業重罪‥‥‥,這八句都是我們的希求。這裡又說一句:滿足一切諸希求故,
就是除了前面八句之外,還有很多很多的希求,這些希求,在經文裡面說了很多,譬
如說夫妻不和,夫妻不合,你希望合,這就是一個希求,但是在這裡沒有說。那麼你
也可以念大悲咒,也能滿足你的願望的。所以速能滿足一切諸希求故。
觀世音菩薩說:我有大悲心陀羅尼咒,有這十個理由,我想要說,唯願世尊慈哀
聽許,就是您慈悲哀憫眾生的苦惱,同意我說此大悲咒。
前面這十個理由,當然我們從這十個理由上看,可能包括了我們所有的問題,都
可以包括在內了。所以這個大悲咒,的確是我們極需要的法門。
佛言:「善男子,汝大慈悲,安樂眾生。欲說神咒,今正是時。宜應速說,
如來隨喜,諸佛亦然」。
前面是觀世音菩薩想要說大悲咒,先請求釋迦牟尼佛的聽許。釋迦牟尼佛得到了
這申請,就招呼:「善男子」,稱觀世音為善男子。「汝大慈悲」。我們娑婆世界這個地
方,就是我們居住的地球上,很多地方畫大悲觀世音菩薩相,是女相畫得多,但是你
看這個文上,「佛言:『善男子』」。稱觀世音菩薩是善男子。汝大慈悲,你有廣大的慈
悲心,能夠「安樂」一切「眾生」,「欲說」大悲「神咒」。「今正是時」,現在正是說大
悲咒的時候。「宜應速說」,你應該快一點把它說出來。「如來隨許」,就是釋迦牟尼佛
自稱如來,我隨順你的意思,我非常歡喜你這樣意思的。「諸佛亦然」,不但是釋迦牟
尼佛,其餘的十方一切佛,也都是歡喜的。這是釋迦牟尼佛批准了。
觀世音菩薩重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量億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
靜住如來。彼佛世尊,憐念我故,及為一切眾生故,說此廣大圓滿無礙大
悲心陀羅尼」。
這底下,「觀世音菩薩重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量億劫」,表示很長很長
的時間了。這個劫,印度叫劫波,這是時間的單位。譬如我們是二十四小時一天,一
日、一月、一年,或者是一百年、一千年、一萬年。現在這裡是劫,這是最長的時間。
經論上解釋這個劫,有多少種解釋法,一種解釋是說,四十里,四十里方、四十
里寬、四十里深,那麼大的城牆,裡邊裝上芥菜子。在別的地方,一百年這個鳥飛來
一次,銜一芥子離去,一百年一次,銜了一粒芥子走了,幾時把這個芥子完全都叨走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30
了,這時這個劫還沒有盡,劫這麼長,這麼長的時間。現在這個劫也有種種的解釋法,
我剛才說的只是其中的一種。
說我念過去無量億劫,無量億劫,可見很長了。「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靜住如來」。
在那個時代,有一位佛出現世間,他的名號叫做千光王靜住如來。千光王,觀世音菩
薩說是千手千眼,而這位佛也有個「千」字,但是不說千手眼,而是千光,他的光明
有一千。也可能那個時代,對這個「千」字有什麼特別重要的意義,所以才都用這個
「千」字。
千光王,他這個光明,用「千」字來表示。光王,就是特別殊勝、最殊勝的意思,
大自在的意思。靜住如來,這個靜住,就是寂靜住。寂靜住,若按佛法修行人來說,
那當然是禪定了。千光王,從他的身體發出來的光明,當然眼可見的,但是內心上說,
就是智慧的光明。千光王就是佛的大智慧的境界,靜住為佛的禪定的意思。佛的禪定
當然是出世間的禪定,不是世間禪定。佛這個大智慧,是甚深的禪定,定慧圓滿了,
就是佛了。
這一位佛,「彼佛世尊,憐念我故」,可憐我,觀世音菩薩自稱。「及為一切諸眾生
故」,也是憐念一切眾生,「說此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
以金色手,摩我頂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
一切眾生,作大利樂」。
「以金色手」,以金顏色的手。「摩我頂上」,摩觀世音菩薩的頂。「作如是言」,這
樣說:「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呪,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你應該受持這
個大悲心咒,受持這個呪做什麼呢?普遍地為未來惡世的一切眾生。世界上的人類,
前面說是劫,這個劫,有增劫,有減劫。增劫的時候,人的福德大,壽命長,智慧也
高;世界是和平的,人與人之間,沒有糾紛。這個時候問題少,人的壽命長,像前面
的問題比較少。
減劫的時候,就是人的道德逐漸地減低下來了。前面說: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
就是白法漸漸地減少了,惡法漸漸地興盛了,人病痛就多,壽命也短,富饒的事情不
是太多,只有少數人是富饒的。有很多的惡業重罪,有很多的困難,有很多的問題。
所以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念大悲呪,能利益那個時代的眾生。
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呪故,超第八地。
「我於是時」。觀世音菩薩他自稱我,說我在那個時代,「始住初地」,我只開始安
住在初地的境界。初地就是初歡喜地,這個初歡喜地,我以前也講過,就是由凡夫初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31
入聖位的這個時候,初開始入聖人的境界,這時候不是凡夫了,可以稱之為聖人了。
初開始聖人的階位,這時候叫歡喜地。歡喜,怎麼叫歡喜呢?就是你能夠由凡夫入於
聖位,是要經過長時期的修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很不容易斷煩惱的,忽然間,
這一天早晨起來,靜坐的時候,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忽然間入了聖位了,心
裡非常歡喜,所以叫歡喜地。
他初入聖位以後,得到的功德是什麼呢?就是決定不再到三惡道去了,不會再到
地獄、餓鬼、畜生道去了。最低限度是在人間,或者天上,或者到佛世界去。這是一
種。
其次,他得到聖人的智慧了,能夠見到真理了。他這個時候有能力可以去教化眾
生,可以去弘揚佛法了,有這個能力了。在凡夫的時代,修學佛法,雖然也去弘揚佛
法,但是勉勉強強去說。唯有入了聖位以後,那個時候,他是有能力了。有這樣的悲
心,有大悲心了,能夠弘揚佛法教化眾生了,有這樣的能力了,所以他歡喜。
地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呢?地是譬喻,是大地,這個大地能生長萬物,萬物從地
上生長的。菩薩這個時候,初歡喜地也叫做地,是什麼呢?就是他這個大悲心,和他
這個無我、無我所的智慧,和合起來就是地。從這個大悲心,和無我、無我所的智慧
裡邊,能生長出來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也稱之為地。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
呪故」,我一聞到大悲心陀羅尼咒。「超第八地」,就是超越了二地、三地、四地、五地、
六地、七地,到了第八地。
超第八地這個話是什麼意思呢?從初地一直到第七地,雖然是聖人,但是這個時
候,還都是肉身菩薩。就是這個菩薩雖然是聖人,但是他這個身體,還是地水火風所
組成的身體。當然比起我們凡夫,是不同了。這個菩薩,他的病痛當然比我們凡夫少,
他是特別健康的,而且是特別莊嚴的。他有很多很多的福德,有很多的智慧,有很多
的神通,這是肉身菩薩,到第八地就是法身菩薩了。
由初地到第八地這個時候,初地這個時候的菩薩,也斷了很多的煩惱,但是還有
很多煩惱沒有斷,他還有煩惱的。到了第七地的時候,就是把三界:欲界、色界、無
色界以內的煩惱,全部滅除了。滅除了,他就沒有力量能綁住他在三界裡面受生死了。
我們在三界裡面流轉生死,就是因為有業,有三界裡面的力量把你綁在這裡,你
超不出去的。八地菩薩就沒有這個問題了,所以他是超出三界以外的了,他這個時候,
他不是三界以內的地水火風這個生命的身體了。他是那個無漏的功德,成就的身體,
那個清淨的,或者說是法性生身,或者說意生身,是那樣不可思議功德的身體了,是
法身菩薩。
不過這個位次,也有多少種的分法,我說的只是其中的一種。超第八地,可見我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32
們凡夫念大悲咒,你能得到什麼樣程度的功德,那也是看你自己。說這個聖人,初地
菩薩,他要念大悲咒,能有這樣的力量,能到第八地。要是從時間上來說,來到佛法
裡邊來,你要修行十千劫,你才能有堅定的信心,這個信心是不動搖了。再一大阿僧
祇劫,才能到初地,再一大阿僧祇劫,才到第八地。所以從初地到第八地,是一個大
阿僧祇劫。現在他一聞此咒,就等於是修行了一大阿僧祇劫。這個是在讚歎大悲咒的
功德,這麼樣地偉大,這麼樣地微妙。
我時心歡喜故,即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
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
「我時心歡喜故,即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
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使令我,就是現在,我的身體裡能生出來千手千眼,具足這麼
多的慈眼。
發是願已,應時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
「發是願已,應時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就都具足了,發是願已,這個願就出
現了。我們拜大悲懺,千手千眼,當然就是照見法界,護持眾生的意思。千眼是照見
法界,千手是護持一切眾生。我解釋這個經題目的時候,也有說到,經文裡邊也有解
釋這個千手千眼。而這個實在還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也就是化現出來的,當然這也
是一種功德力。
十方大地,六種震動。
「十方大地,六種震動」,當時身上有千手千眼具足了,這是一個願。另外又有一
個瑞相,十方大地,六種震動。六種震動前面解釋過。六種震動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當時我解釋完了,鍾居士也說出來一個解釋。這個六種震動表示什麼意思呢?就是觀
世音菩薩,他前面發願: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就在這裡,他能夠受持
大悲咒,在惡世的時候,能利益一切眾生。就是那個時代的眾生,能接受這個大悲心
陀羅尼法門的人,他們的無明煩惱,十方大地,這個大地是什麼意思?就是指無明煩
惱,這些煩惱,因為受持大悲心陀羅尼故,將會熄滅了,煩惱就滅除了。所以是用六
種震動來表示這個意思。六種震動,也表示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我們
的無明煩惱活動的地方。你受持大悲心陀羅尼的關係,這個煩惱動搖了,他走了,他
要同你分離了。表示這個意思。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33
十方千佛悉放光明,照觸我身,及照十方無邊世界。
「十方千佛」,千光王靜住如來是千,觀世音菩薩手眼也是千,十方也是千佛,其
實十方的佛也是很多的,當然不說那麼多的千,都是以千字來表示。「悉放光明,照觸
我身」,光明照觸到觀世音菩薩的身體。「及照十方無邊世界」。
從是已後,復於無量佛所,無量會中,重更得聞。親承受持是陀羅尼,復
生歡喜,踊躍無量。便得超越無數億劫微細生死。從是已來,常所誦持,
未曾廢忘。
「從是已後,復於無量佛所,無量會中,重更得聞」。觀世音菩薩,在千光王靜住
如來那裡,聞這個大悲心陀羅尼,就是初開始。從是已後,復於無量佛所,無量的法
會裡,重更得聞大悲心陀羅尼。「親承受持是陀羅尼」,他親從諸佛,來承受這個大悲
心陀羅尼呪。受了這個大悲心陀羅尼呪,而還能受持,不是說我接受了以後,我放在
一邊去,不是,而是常常受持。
「復生歡喜」。在無量佛所,親承受持是陀羅尼,他又心生歡喜。「踊躍無量」,踊
躍是歡喜的相貌。「便得超越無數億劫微細生死」。前面我說過,肉身菩薩和法身菩薩。
肉身菩薩,我們說叫做分段生死。我們人世間生死的情況,你得到這個生命體,這個
生命體他原來是沒有的,沒有,有因緣,他現在有了。以胎生說,處在母胎裡面,出
胎了叫做生,而後漸漸長大了,就老、病、死,死掉了。
這個生命體有大小的形段,也有時間性的,或者活到一千歲,或者活到一萬歲,
這個到時候就沒有了,這樣的生死,叫做分段生死。我們人間的人也好,你作餓鬼、
作畜生也好,你生到非非想天也好,都叫分段生死。
到了第八地菩薩,他把這樣的生死滅了,滅了,他得到的身體,就叫做法性生身。
得到的那個法性生身,那是無量功德莊嚴的身體。那個身體也叫意生身。這個意生身,
就是由意去生,你隨意自在。
我們這個身體,你長這麼大,就是這麼大,你想要變動是不行的。壽命也就那麼
多,你想延長也不容易,就是有多少固定性。但是意生身,就是法性生身,不是,那
是隨意自在的,有不可思議變化的。這個不但說菩薩,就說色界天上的人,欲界、色
界、無色界,色界天上的人,他的身體也可以稱為意生身的,他那個身體也是隨意變
化的,也可以不現,也可以現,種種的境界,但是他也是有壽命,到時候要死。到了
法身菩薩,得到意生身的時候,那個身體是無量壽,就是永久也不死了,也不老、也
不病、也不死,所以叫無量壽。
但是這樣的身體,說是八地菩薩,他得到法性生身了,但是他,在天台宗的話,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34
就是還有無明煩惱,還有無明惑,猶有所不知、猶有所不能、猶有所不淨,也有很多
事。但是他這位菩薩,他不斷地親近十方諸佛,他又不斷地在凡夫的世界去教化眾生,
所以他的功德、智慧不斷增長。他的功德智慧增長,那麼他猶有所不知、猶有所不能,
這個事情就隨著變化,常常的變化。就是功德在增長,過失在減少。
這個地方就是這句話:「便得超越無數億劫微細生死」,這就叫做微細生死。微細
生死就是變易生死。你這個功德漸漸地增長,你這個法性生身裡面就是有變異,到了
功德圓滿的時候,無量無邊微細生死完全除掉了,就是佛的金剛身,就是究竟圓滿了,
就沒有變易生死了,那就是佛的圓滿報身了。
所以這個地方說觀世音菩薩,第一次聽聞了大悲咒,就是由初地到了第八地,就
是把分段生死除掉了。以後「復於無量佛所,無量會中,重更得聞,親承受持是陀羅
尼。復生歡喜,踊躍無量。便得超越無數億劫微細生死」,就把這個變易生死除掉了。
「從是已來,常所誦持,未曾廢忘」。就是從千光王靜住如來那裡,開始聽聞大悲咒以
來。常所誦持,未曾廢忘。
由持此咒故,所生之處,恆在佛前。蓮華化生,不受胎藏之身。若有比丘、
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欲誦持著,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先
當從我發如是願。
「由持此呪故,所生之處」,「恆在佛前」,常在佛前。「蓮華化生」。觀世音菩薩,
如果他到凡夫世界來。譬如說這位佛到凡夫世界來成佛,觀世音菩薩他到這裡來親近
這位佛,到這個世界來度眾生,他可能就重得一個身體,得一個身體之後,就蓮華化
生。當然他若願意有個父母,也是可以。這是他隨意自在的事情。若按照他本身的功
德來說,那是蓮華化生,他不需要受胎生。
若是在聖人的世界,這個法身佛的世界。我們娑婆世界,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
牟尼佛,那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不是釋迦牟尼佛他那個圓滿報身的世界,不是那個。
若是觀世音菩薩,到釋迦牟尼佛那個圓滿報身的世界,當然也不需要蓮華化生,那也
就是觀世音菩薩自己的法身去見釋迦牟尼佛,或者是見阿彌陀佛,或者見藥師佛。
若是到凡夫的世界,觀世音菩薩的法性生身不可以,法性生身到了凡夫世界,你
見不到的,他不能和你發生關係。所以他一定化現一個身體,他現一個身體,他也可
以有父母,也可以蓮華化生的。
現在說這個:恆在佛前,蓮華化生。「不受胎藏之身」,不受這個胎藏之身。若是
佛菩薩,他願意受胎生,那是也是他的大悲心的一種作用。若是我們凡夫來說,我們
受胎藏的身體,就是因為有欲的關係。若是我沒有欲了,我到了色界天上去,也是化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35
生,就不叫胎生。
「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欲誦持者,於諸眾生起慈
悲心,先當從我發如是願」。這上面是我們拜大悲懺的那一段文。前面「不受胎藏之身」,
這以前是觀世音菩薩,說明他以前得到大悲心陀羅尼咒的經過,得到的功德。以下是
說我們人間的人,想要受持大悲咒的時候,要用這樣的方法,才能夠受持大悲呪。
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欲誦持者,於諸眾生起慈悲
心,先當從我發如是願。前面的文,是觀世音菩薩,說明他開始學習大悲心陀羅尼的
經過。這以下是說念誦大悲呪的方法,這個大悲呪我們應該怎麼樣誦持,應該怎麼樣
受持。
若有比丘、比丘尼。就是假設這兩種人,一個是比丘,一個是比丘尼。這兩種人
就是出家人,比丘尼這個尼字,中國話就是「女」的意思。若有比丘那個地方沒有說
這個尼字,就是男的,男的出家人受了大戒了,稱之比丘。
比丘,是多含不翻,其中含有乞士的意思,就是乞求的人。就是他自己不生產,
向人家乞求來維持生活,所以翻作乞士。也翻作破惡,就是修學佛法,破除自己的煩
惱的人,破除內心裡面貪瞋癡的煩惱;身體能不殺、不盜、不淫;語言上不說謊話,
不妄語、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內心不貪、瞋、癡。煩惱,有活動的煩惱,有不
活動的煩惱。不活動的煩惱就是種子。破惡,是破除去活動的煩惱,也要破除煩惱的
種子。他做什麼事情呢?就是破煩惱的事情,就是修行的事情。
也說是怖魔,因為你修學聖道,魔王恐怖了。女人出家,就稱之為比丘尼,就是
女比丘。他的行為和思想,和比丘是一樣的,同樣地修學聖道,也可以得阿羅漢果,
也可以得無生法忍的。這兩種人是出家人。
優婆塞、優婆夷是在家居士,相信佛法的人,翻作清信士。翻作清信,就是他不
斷地學習佛法,對於佛法有清淨的信心了,是這樣的人。也翻作近事,近事男、近事
女。近事這個「近」,就是他親近三寶,常和佛法僧接近。也是做一些護持三寶的事情,
他自己也時時地做栽培善根的事情,那麼就叫做近事。這裡邊當然是說他皈依三寶了,
也受了五戒,所以叫做近事男、近事女。
童男、童女,或者說是小孩子,或者是沒有結婚的人。當然他要是皈依三寶,受
持五戒,也同樣地可以稱之為優婆塞、優婆夷的。
「欲誦持者」,說這六種人,他若願意誦持大悲心陀羅尼的話。誦就是能背下來;
持,一直地不忘,攝持在心裡面不失掉,就是要常常的誦,他就不失掉,就不會忘了。
你雖然能誦,但是你不天天的誦,他就會忘,就不能持了。若想要誦持這個大悲心陀
羅尼呪,想要得到大悲心陀羅尼的功德,應該怎麼樣誦持呢?用現代的語言來說,是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36
要有什麼條件呢?是「於諸眾生起慈悲心」,這就是個條件。你若想念大悲呪,你要對
於一切眾生,要發起慈悲心,要有這種心。
眾生是舊的翻譯,新的翻譯就是有情。就是有情識的,有了別性的動物。一般地
山河大地,也是地水火風,但是它沒有了別的識,沒有識,就是無情物。這一切的動
物,我們欲界的眾生也好,色界天的眾生也好,他的生命體,也是有地水火風的,但
是在地水火風裡面,他有識,那麼就變成了有情。
這些有情識的眾生,或者是我們同類的說是人,我們不同類的,我們能看見得見
的,就是這些飛禽走獸,或者是一隻螞蟻,或者是一隻蚊蟲這些動物。但是人與人,
我們人和人是同類,人和人,中間的關係應該是更重要。我們對一隻貓,或者對一隻
狗,我們對牠有愛心,我們見到人的時候,把眼睛閉起來!應該更慈悲,更愛護,於
他有慈悲心。
於他有慈悲心,這是原則上說,內心裡面沒有傷害他的的意思,有愛護他的意思,
有利益他的心。佛菩薩告訴我們,我們說是五戒,我們同他的關係不殺,這就是慈悲。
我們中國儒家的思想:「天有好生之德」。人也就是有好生之德,應該是這樣子。不殺,
這就是慈悲的行動。他若有困難了,我救護他。我能不能救護,這是一回事,我要有
救護的心情,這就是慈悲了。
不盜,我不偷盜,不偷盜也是慈悲。如果你偷盜,把他所愛護的所有財物,你若
盜去了,他會很苦惱,那麼你就是傷害他了。傷害的行為,與慈悲心就是有衝突了。
所以若有慈悲心就不會盜。不妄語也是慈悲的行動,不飲酒能保護你的慈悲心。所以
說五戒,也就是慈悲,所以有慈悲心,可以用五戒來表達你的慈悲心,這也是「於諸
眾生起慈悲心」。
若是讀《梵網經》,或者是讀《瑜伽師地論》的菩薩戒,那就是比五戒更詳細地說
明了菩薩慈悲的行動。當然我們不須說這麼多。我們若能把五戒守得很清淨,我認為
就是了不起了。
這六種人想要受持、讀誦大悲咒,或是你有種種的希求,希望持大悲咒來滿足我,
但是你要有慈悲心。這個慈悲心,我剛才說是,用五戒來表達這個慈悲心。這底下是
觀世音菩薩,更深刻地表示這個慈悲心。「先當從我發如是願」,這就是發慈悲心。先
當從我發如是願,你受持大悲咒,你先要隨順我的意思,發這樣的願力,你要建立這
樣的志願才可以。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智慧眼。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37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度一切眾。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善方便。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乘般若船。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越苦海。
南為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戒定道。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登涅槃山。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會無為舍。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同法性身。
「南無大悲觀世音」,這底下是十願,(十個願)底下又有六個願。「南無」是印度
話,翻到中國話有幾個翻譯,也翻個救護的意思。我有困難,我希望你救護我,希望
觀世音菩薩,你慈悲救護我。也翻作頂禮,就是恭敬地向觀世音菩薩叩頭。也翻作皈
命,這個皈命有很多解釋,我看都是講一種意思。命就是,譬如念大悲觀世音菩薩,
就是觀世音菩薩的教導,叫做命。皈就是皈依,就是隨順的意思,說個白話就是我聽
你的招呼,聽從你的教導,叫做皈命。在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之前,加個「南無」,就有
這樣的意思,有救護的意思,有皈命的意思,有頂禮的意思。
「大悲」,大悲是讚歎的意思,是讚歎觀世音菩薩有大悲心。這個大悲心,我以前
講過。譬如說是我沒有飯吃,觀世音菩薩給我一碗飯吃,好,觀世音菩薩慈悲我。但
是若在佛法的道理上講,這可以說是慈悲,但是不能稱為大悲。大悲就是觀世音菩薩
能夠為你講說佛法,使令你得涅槃,這是大悲。
悲和大悲有什麼不同呢?就是我沒有飯吃,你給我飯吃;我沒有衣服穿,你給我
衣服;我有病,到醫院裡看病。說我吃飯,我吃飽了;但是過幾天,可能我又沒有飯
吃了,過幾天我又有病了,我又沒有衣服穿了。你給我衣服穿,你給我治病,都是暫
時的,沒能夠究竟地解決這個問題,將來還會有同樣的事情發生的。所以雖然是同情
了你,救護了你,但是問題還沒有解決,要是你聽觀世音菩薩佛法的開示,你修學戒
定慧,你得了涅槃,這件事解決了,從這麼以後,永久沒有問題了。所以這樣的行動,
是大悲。
現在說觀世音菩薩,我們讚歎觀世音菩薩大悲,就是觀世音菩薩能夠滿我所願,
滿我們的希求。觀世音菩薩是有大悲心的,能為你徹底地解決問題,所以稱之為大悲。
我們一般人做功德,也是有這個分別的。
譬如說是我去造一間醫院,我造個學校,這是很有功德,是的。但是你若造觀世
音菩薩像,那就不同,這個功德就不同。要是你造一間廟,也不同,和在社會上做一
般的事情不一樣。譬如說我建一所學校,出了很多人才,但是這個人是國家的一個賊,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38
是一個大賊,他可以危害國家幾十年,使令這個國家本來是很興盛的,一下子搞垮了。
那麼你這個學校出了這麼一個人,你辦了一所學校,學校裡出了這麼一個人,你感覺
怎麼樣!若是你造觀世音菩薩像,大家去磕一個頭,這個人將來可以轉凡成聖,將來
一定得無上菩提。他磕頭的時候,這個造像的人,就有一份功德,他磕一個頭,你有
一份功德,他磕兩個頭,你有兩份功德。假設這一天有一百個人磕頭,你這個造像的
人,你在那裡什麼事也沒有做,你有一百份功德。所以世間的功德和出世間的功德不
一樣。這就是悲和大悲的不同。
南無大悲觀世音,觀世音菩薩有慈悲心,慈眼視眾生。這個「觀」,是觀察。我們
說用耳朵聞,用耳去聞聲音。用耳去聞聲音,但是這裡不說是聞,不是「大悲聞世音」,
不是說「聞」,是說「觀」。這個聞和觀有什麼不同呢?其實我們人,說用耳聞,當然
也對,可是從識的作用來說,我們能聽聲音,當然這個耳根是正常的,沒有病。沒有
病,耳根發出來耳識,能聽到聲音,但是這個耳識一剎那間就滅了,他不能聽聲音。
但是他聽到以後,第六意識由耳識同他轉過來,第六意識才聽到聲音。
第六意識他不能夠離開了耳識,不假藉耳識直接去聽聲音,不行,第六意識不能,
要有耳識、耳根,同聲音接觸,然後這個第六意識才能聽到聲音。第六意識聽到聲音,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是心聞,心聽到這個聲音。但是心裡面這個耳識,他同聲音一接觸,
他不會分別,就是沒有智慧,這個耳識沒有智慧,沒有分別的智慧。第六意識是有智
慧的,所以觀,第六意識一聽到這個聲音的時候,他就觀察這個聲音,喔,這個「戒
定真香」唱得好,第六意識會分別,實在這是觀。
現在觀世音菩薩,當然是他的天耳通,世間上眾生的苦惱,求觀世音菩薩救護,
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發出來求救的聲音,觀世音菩薩天耳通,聽聞到了。聽到了,
觀世音菩薩他也是有第六意識,他就是大智慧,觀察這個聲音。觀察這個聲音,觀世
音菩薩當然就是救護他,所以叫觀世音。說觀世音,是觀世音這個大悲心,他觀察世
間眾生求救護的音聲,而去救護一切眾生。這就等於是讚歎觀世音菩薩,有救護眾生
的這種慈悲的行動,所以先稱念「南無大悲觀世音」。你這樣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是發
出聲音來了,向觀世音菩薩有所陳述。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這一共是十條。我的意思是這樣,「願我速
知一切法,願我早得智慧眼,願我速度一切眾,願我早得善方便」。這四個願,前兩個
願,就是願得大智慧的意思。「速知一切法」,是大智慧的所知;「早得智慧」,就是能
知。這兩個合起來,就是願得大智慧。「願我速度一切眾,願我早得善方便」,這就是
願我成就大悲心的意思。
我們凡夫,我們有煩惱。平平常常的,有我執,有我、我所執著的凡夫,要發出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39
來行動的話,是怎麼樣發出來這種行為呢?就是思。能發出來這個行動,最初這個動
機,就是私,按佛法的話來,就是我。這件事對我有利益,我就採取這樣的行動;或
者對我所愛的人有利益,對我的父親,我的母親,我的姐姐,我的妹妹,我的哥哥,
我的弟弟,我的好朋友。對於我有利益,對我的國家,對於我的民族有利益,我就做
這種事情,一定是要有我。
聖人,由佛法的道理來說,佛法說無我,這樣子,你採取行動這個動機沒有了。
沒有動機,怎麼能夠發出來行為呢?就是大悲心,要有大悲心,才能做這種事情,若
沒有大悲心,他就不動。
昨天有居士他說出一個道理,他說是:一個人的心空了,觀一切法空,心裡面沒有
分別了,他就會有慈悲心嗎?這句話不決定,這個道理不決定。因為什麼呢?譬如說
有定性的阿羅漢,阿羅漢如果是聽《阿含經》,得阿羅漢果,或者是聽《般若經》,得
阿羅漢果,這就不一樣了。譬如說聽《阿含經》,佛說四念處,你修行成功得阿羅漢果,
他主要是破除我、我所執,就是破除我執,得到了我空。他也不會去執著一切法,但
是對於一切法空,就和聽《般若經》觀一切法空會有一點距離。
若是聽《般若經》,得阿羅漢果的時候,我空、法空。他那個時候照見五蘊皆空,
無我、無我所,他這個定性阿羅漢,他就不發大悲心。你若從《阿含經》上看,得阿
羅漢以後,你在阿羅漢的這些傳記上看,有的阿羅漢果也很積極地去度眾生;有的阿
羅漢就是乞食,然後就入定,那麼就聽佛說法也有可能,但是他不去度眾生的,不去
弘揚佛法的。
有位薄拘羅,或是那一位阿羅漢,連一句佛法也不講。阿育王去拜見阿羅漢的塔,
說是你這個阿羅漢一句佛法也不講,我只供養你一個錢,供養阿難尊者就供養很多很
多。就供養一個錢在薄拘羅那裡,這個錢就飛出去了,這個錢我不受。
從《阿含經》上看,從《瑜伽師地論》上看,有的阿羅漢,他入無餘涅槃以後,
就是休息了,永久不再和眾生的世界有關係。他也是「照見五蘊皆空」了,「無智亦無
得」,離一切分別相了,但是他沒有大悲心,他不去度眾生,弘揚佛法。
可見他怎麼樣才能發出來行動呢?要有大悲心才行。所以唯有菩薩發了無上菩提
心,觀一切法空,無眾生可度,但是還來度化一切眾生的,他就是有大悲心。
所以一個人,發出來行動,有兩個動機:一個為我。這件事於我有利益,我才做
這件事,不然我不做;第二個動機就是要有大悲心,我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才做這件事,
不是為我,是為利益一切眾生的。
現在這個地方:願我速度一切眾,願我早得善方便.‥,這裡的意思就是要有大
悲心。有大悲心,只是我們學習佛法的人,這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和童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簡國城 的頭像
    簡國城

    簡國城的部落格

    簡國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